桂花树是崇高、贞洁、荣誉、友好和吉祥的象征,凡仕途得志,飞黄腾达者谓之“折桂”。“月宫仙桂”的神话给世人以无穷的遐想。唐宋以后,桂花已被广泛用于庭园中栽培观赏。宋之问的《灵隐寺》诗中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着名诗句,故后人亦称桂花为“天香”。李白在《咏桂》诗中则有“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清阴亦可托,何惜植君园”。表明诗人要植桂园中,既可时时观赏,又可时时自勉。这种需要,导致园中栽培桂花日渐普遍。如宋朝梅尧臣《临轩桂》:“山楹无恶木,但有绿桂丛”。欧阳修《谢人寄双桂树子》中“晓露秋晖浮,清阴药栏曲”暗示桂花已移植到诗人庭院中的芍药栏杆旁。宋代毛滂《桂花歌》中“玉阶桂影秋绰约”说明在玉色的台阶前植桂。元代倪瓒《桂花》诗中“桂花留晚色,帘影淡秋光”指出窗前植桂。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桂花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所以,现在市场上形成一股“桂流”,人们喜爱桂树,纷纷栽种。许多桂树盆景应运而生,这些盆桂大多是嫁接而成,其以形态奇特,花期较长闻名,畅销市场,形成其独特的文化潮流。
张太平拿着一串桂花愣愣出神,思想格然开阔,赏花弄木也挺有前途,以后可以培育一些观赏性强的盆景树木,有兴趣了还可以参加个什么花卉博览会的。
来到前屋,将桂花串在妻子面前扬了扬,妻子没明白什么意思。张太平将桂花放在妻子的手心,说道。
“昨晚桂花开了。”
蔡雅芝捧着这串桂花就像捧着绝世珍宝,小心翼翼。没有那个女人不爱花,更何况这还是真正意义上张太平送的第一份礼物。
看着妻子流光溢彩的眼神,张太平不自主的放轻了声音,怕惊扰了这份迷人的娇羞。
“会做桂花糕吗?”
妻子摇了摇头,仿佛轻施薄粉般的脸上充满了好奇,在问,花朵可以泡茶还可以做糕点?
张太平回答道:“别的花能否做糕点不知道,但是桂花做出的桂花糕香味馥郁,极为好吃。记得奶奶还在的时候,每年都能吃上桂花糕,当时最叼,有桂花糕后,就好几天不吃别的东西,把桂花糕当成正点。”
蔡雅芝打着手势问道,你会做吗?
张太平点点头玩笑着说道:“到时候教给你法子,这可是传家的秘方,千万不能泄露出去。”
妻子像小丫丫似的严肃地狠狠连了点头。这天傍晚,张太平刚给桂树浇过稀释的空间水,还没来得及吃饭,村长的大儿子王贵来请其去家里吃酒。
老村长的年纪和张太平先父相仿,但早得贵子。现在王贵三十岁,比张太平年长六岁,地地道道的北方农民,为人憨厚老实。身为家里的老大,早早要为生计奔波,早年在外闯荡,凭借着一股吃苦耐劳的劲儿,手头又紧,着实攒了些钱。这几年由于老村长年纪渐长,便退回家照看老人,依着在外面积累的见识在家里种养蘑菇,每天骑上摩托三轮车送到镇子里,养家糊口绰绰有余。
说是小村子,但是占地面积却不小,房屋并非像城镇那样紧紧簇在一起,而是分散错落,即便邻居也是相隔十几米、几十米远。张太平家的院子依山而建,和村子中心相距好几百米远。
出门后,王贵给张太平一支烟,再给自己点上一支。两个人走在晚风习习的夜里,王贵本就是那种沉默寡言类型的人,再加上两人交往不深,一时间没有话说,只是默默吸着烟。
一根烟完后,张太平弹出烟嘴,零散的火星划过一段弧线落在路边的河里。张太平开口问道:“不知道汉民叔叫我过去有什么事?”
王贵闻言裂嘴笑着说道:“还不是野猪下山的事。”
张太平扭头看着王贵脸上的笑容,沉默时看起来老实憨厚,笑起来平凡的脸上铺开来的笑容让人如沐春风,却给人一种值得信任的感觉。张太平突然想到,这种人不是大智若愚就是大奸似忠。
顿了顿,张太平凝眉道:“是前几天那只野猪的事?”
“那倒不是,在咱们村子里,还没有人敢犯大家的事,除非他不想在这一亩三分地上混了。今晚主要是商议怎么防野猪的事,苞谷快要黄了,这两天野猪下山活动的厉害,又有几亩地被祸害了。种一季不容易,这样下去不是个办法,所以村里准备组建几个巡逻小队,轮流看管玉米地。”
张太平点了点头,没再说话。
村长家里已经聚了十几个人了,就在等张太平了。本来这种事是不会通知张太平的,按照他以前的作风,即便知晓了也不会参加的。鉴于前几天他的表现,村长才特意让儿子去只会了一声。
村长见其进来,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给安排了个座位。王朋那小子也在,看见张太平进来,挪着椅子蹭到跟前来。
简单的准备了几个凉菜,和一大盆老母鸡炖野山菇,再加上自酿的沽酒。
酒酣饭饱之际,老村长压了压手说道:“今晚将大家叫来,是为了看护苞谷,野猪祸害的厉害。苞谷黄之前的这十几天,每天傍晚分一组人去地里巡逻,野猪只是在傍晚出来害人,所以只要受到十点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