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政看完灾民,坚持要去大堤视察,众人拗不过只好陪同前往。恰逢大堤有一处有小的缺口被冲毁,赵文政亲自下马,扛起泥土,和兵丁们一起搬运,修筑堤坝。
陈国皇帝亲自去灾区为灾民分发食物、为病人治伤、修筑堤坝一事一经传开,在陈国民间及各国都引起不小的震动。
而陈国民间的流言风向也渐渐向赵文政这边倒来,经过了几天的努力,灾区井然有序。大堤加牢加高,现场清理及时,官兵也在加紧时间,连同青壮劳力修补房屋。
冬天天气严寒,赵文政特命各地灾区添加炭火、棉衣,并严令宫中及朝中上下节衣缩食,将节省的款项全部发放灾区。
此举深得民心,赵文政也在民间留下了体恤民情、克勤克俭的好皇帝的形象。
准备回京前,赵文政向玉如妍打听道:“朕听说,在救灾时,将大树砍断拦截洪水,现在整理房屋又将房屋按照毁坏程度分类,分配相应的人数整理的人,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农夫,是吗?”
玉如妍点了点头,道:“正是,此人名叫李石,是个农夫。不过臣觉得此人十分有才,加之皇上广招贤才良将,臣一直想劝服他去京城。”
赵文政脸上带着笑意,问道:“结果怎样?”
玉如妍笑道:“刚开始他一直不同意,后来还是唐掌门想的办法。有一次,他偶然发现李大叔特别喜欢喝酒,刚好我们京城盛产的名酒清风,唐掌门家中也有好酒深藏,这样一来,李大叔被馋虫勾着,不得不去了。”
赵文政笑着点了点头,自言自语地小声道:“唐公子为何如此费心呢?”
“什么?”玉如妍问。
赵文政若有所思地看了看玉如妍,摇头说:“没什么,大学士快去休息吧,明天我们就要走了。”
在灾区待了近一个月,眼看着灾情被控制,家园也在重新修盖,心情总算踏实了许多。
次日,在灾民们依依不舍的目光中,赵文政一行人踏上了回京的路。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灾民们自发出动,跪在道路两旁,磕头恭送赵文政。
场面感人,任谁都禁不住动容。
回京后,处理赈灾事后的事宜,一忙起来,已经到了隆冬时节。
李石赈灾表现有功,赵文政也发现了此人的才华。虽然才学上,李石远不如朝中大臣,但是才智上却远胜于他们。对于此次赈灾功臣,赵文政大加赞赏,并且赏了李石一套两进的小宅院,够他们全家居住。
李石自从被唐云落忽悠进了京,接受了皇上的赏赐后,就不知不觉地踏上了“贼船”。唐云落家中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多了十几坛陈年佳酿。李石品尝过后,赞不绝口。而狡猾的唐云落,每次都给李石尝一点点,勾得李石天天往这边跑。殊不知,是唐云落命唐门中人从锦城运来的家中藏酒。
京城也下起了雪,周围红彤彤的一片喜庆气氛,已是到了年下。
陈国今年经历几场大变,宫中朝中开支巨大,今年的年只能是简单朴素地过。不过好在没有人抱怨过,朝中众臣也愿意跟着赵文政过几个清苦年。
即便如此,赵文政也没有亏待大家。从内务府的私银中,拿出了十万两,分给有功之臣。内务府私银是皇上的“私房钱”,怎么花怎么分都是皇上的私事,御史言官也弹劾不得。
赵文政肯动用自己的私房钱,让大家过个好年。大臣们怎么能不感动。玉如妍带着全翰林院的人,将皇上的“赏银”捐了出来,在民间开办粥厂,赈济贫民。
翰林院带头,其他各部官员也纷纷效仿,赵文政对朝中官员的举动甚是惊讶,也十分感动。
宗亲中由忠亲王牵头,许多宗亲也捐出了财物,一时间,陈国朝廷民间风气极佳,在民间赢得了很好的口碑。
一传十,十传百,赵文政民贵君轻的举措,在各国中流传开来。加上陈国京城在冬天的时候,都会盛开红梅。京郊梅园的红梅火红似火,诸国闻名,其余诸国有些民众听说后,也都陆续来陈国京城游玩,变相带动了京城及周边的民生。
梅园本是皇家专有,陈文帝时将梅园从皇家园林中撤了出去,改为开放式的、可供民间欣赏的园林。今年陈国上下和睦,其乐融融,到了年关,大家也都兴致盎然地在梅园赏花,同沐皇家恩德。
京城大宅中,关于赵文政最近在陈国上下深得民心一事,黑衣人问道:“主子,我们现在该怎么办?”
老者嘴角一勾,冷笑道:“哼,且让那毛头小子得意几天吧,明年开年我们就送他一份大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