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谭所用的计策,其实还是比较粗糙的攻心计,之所以能够奏效。
某种程度上还是要得益于他本部和降军之间那巨大的人数差距。
让降兵们在听到援军抵达的消息后,不可避免的毛躁了起来。
但毛躁,和挑动士兵闹事,鼓噪军中哗变,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不是谁都有胆子做出这种事情。
所以躁动起来的降兵们,在听说于禁即将带兵抵达,由此心中长草后。
下意识就会朝着他们自认为可以领导他们的人物身边汇拢。
而袁谭撒进降兵营的钉子们,所带着的第一任务。
就是将这些在降兵之中有威望的士兵,给查清楚,盯严实。
若是闹出事好办,早就被袁谭盯上的这些兵头,直接就可以下令,让高览带兵抓人斩首。
不过,即便这些军头中,有的到最后也没有闹事,袁谭也不准备将他们继续留在徐州。
无非是将他们赶出军营,和斩首示众的区别而已。
对于各路诸侯们来说,士兵们之间,有胆有识,可以服众的人物,都是可以提拔的人才。
但袁谭这里,不需要。
这些降兵最后的结局,袁谭早已在心中安排好。
择其优,淘其劣,然后一并补充进他的本部兵马里面。
袁谭的本部兵马,本身的装备已经足够卓越,所以,袁谭对于麾下士兵要求并不高。
这个不高,主要是在独立思考的方面。
各路诸侯需要在军中有这些兵头,在关键时刻。
比如说战斗过程中,负责指挥作战的军候曲将等等战死了。
而后方统兵的大将距离又太远的时候,站出来临时充当一个指挥官的责任。
不至于因为一个军候或者一曲兵马的战败,形成波及效果,以点带面把整个战场都给带崩。
不过,这样的准备工作,袁谭不需要。
他带兵的行事准则从来都只有一个,能莽则莽,不能莽才会考虑用计。
而运用计策的情况,随着袁谭麾下本部人马逐渐增多,渐渐也不需要了,比起考虑到军争过程中。
麾下士兵因为将主战死而缺少统御,导致崩溃的情况出现。
袁谭更看重的是,士兵们的服从性。
没有胆气的士兵,通过一次次胜仗累积起来,一样能够培养出胆气。
但那些在军中有威望,却偏偏没有当上卒长伍长之类的人,抛开将主任人唯亲这些外在因素之外。
本人肯定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性格缺陷。
这种人,往往比较容易多想,自认为有自己的主意。
在袁谭带兵冲阵的时候,他需要的是士兵们全部的信任和跟随。
而这种人的存在,只会影响到周围士兵们的战斗意志。
是以,袁谭并不看重这些所谓的兵头。
“届时一声令下,让他们滚蛋便是。”
袁谭视线转向徐州城下,看着终于卷起的烟尘,嘴角微微上翘:
“总算是来了,等你好久了。”
他此前让麾下士兵在降兵营里散布消息,除了查探那些降兵中的兵头名姓外。
还有更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让降兵们对援军的到来,产生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