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一个回合,敌军已是横尸遍地,血肉横飞,溃不成军,敌军眼见不敌,紧急撤去……
赵素侯还没有杀过瘾,正要追去,这时忽听一探马来报。
“报,齐魏大军已越过我国边境,正向邯郸逼近。”
所有人听到这个消息,都是心中一震。
赵国不怕打仗,赵国人更不怕硬仗,但就是怕打不起。
自赵国建国以来,几乎每年都在打,赵国四面强敌环伺,注定他是典型的四战之国。
但即便再强大的国家,打仗打的久了,国力也会消耗殆尽。
大家面面相觑,竟不知说些什么好,赵成还想再说些什么,却被赵素侯挥手示意拦住。
只见赵素侯缓缓说道:“该来的迟早都会来的,只是没想到会这么快。”
随后赵素侯策马奔腾,回都城邯郸商议接下来的战事。
齐魏联军逼近邯郸的消息没几日便传遍了整个赵国,作为赵国政治中心的邯郸城更是闹得人心惶惶,人人都面带惊恐和饱经风霜的无奈,只有邯郸城楼上旌旗翻卷,还保留着那股不服输的肃杀之气。
朝堂之上,众大臣们已是炒作一团。
每逢大战来临,朝堂上就战与不战总会分成两个派系,即主和派和主战派。
这已经成为一个不成文的惯例,大家各说己见,由国君下达最终的决策。
其实主和派和主战派并不能说明谁对谁错,一概而论,主和派并不是贪生怕死,有时候暂时的退步,反而会获得更长远的战略意义。
例如,今年刚好粮食欠收,军粮不足,难以维持战争的需求,就会很容易导致战争不利,那退让一步,割让给地方一个城池,换来了暂时的和平,等明年收成好了,或着敌方遇到困难了,再去把割让走的土地要回来,这样也不算太亏,更何况,割让一部分土地,那么在这些地方驻防的军队就可以收缩回来,集中在一起,可以更有力地打击敌人。而事实上,每逢战争来临,基本上都是主和派占据着上风,因为没有人喜欢打仗,哪怕是国君;而主战派也并不都是武官,他们中间也有很多文官,他们都怀有一腔热血,保卫着先祖留下来的每一寸土地,哪怕是粉身碎骨,飞蛾扑火,他们也不会后退半步,而是前仆后继,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他们是保护国家的中流砥柱。
“君上驾到。”
随着宦者令一声高呼,众大臣瞬间鸦雀无声,自觉站成两队,左边是为武将,右边是为文臣。
而这时,他们全部把目光投向了坐在王床上的赵素侯。
“君上,齐魏小儿,趁我国洪灾之时,趁虚而入,端的是狼子野心,请君上下令,我愿领兵前往,迎战齐魏。”只见朝堂上一位武官从武将序列中站了出来,厉声说道。
只见此人约莫四十多岁年龄,一脸络腮胡,穿着一身厚重的锁子甲,肩挂一件红色披风,端的是好不威武!
而他就是赵国大将韩举,多年以来,跟随赵素侯南征北讨,履历战功,是赵国少有的能战敢战之将。
“韩将军息怒,齐魏小儿,趁火打劫,确实为小人行径,但他们肯定有备而来,不可不防。”这时文官序列中站出一五旬老者,虽是上了年纪,可从他那有神而内敛的眼睛里,足可以看出他是一位饱学之士。
此人正是赵国副相大戌午。
要说这位大戌午,也算得上是一位良相了,而赵素侯也一向能够听取他的建议,这主要还得从他那一次死谏说起。
那一天,赵素侯像往常一样,带人去田猎,田猎算是赵素侯最喜欢的娱乐活动了,按照赵国的规定,当田猎这一天,老百姓是不准到田间劳作的,一是为了国君的安全,这第二也是可以让国君尽情地在田野间狩猎,不被打扰。而赵素侯刚刚出了鹿门,就被大戌午拦住了,他冒死劝谏,不能打扰老百姓种地,如果在耕种季节错过了耕种期,那么老百姓就不会有收获,就会没有粮食吃,赵素侯被大戌午这一闹,瞬间影响了心情,提起马鞭就打在了他的身上,可大戌午非但没有退缩,更是上前一步,一把拽住了赵素侯的马绳,那一刻,赵素侯是一点玩的兴致也没有了,只好打道回府,回去后的赵素侯想要把他治罪,却在这一刻得到了老百姓的称颂,气顿时消了一大半,事后,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向老百姓道歉,更是把大戌午升到了副相的官职。只见大戌午又继续说道:“齐魏两国此次举兵入侵,其目的不言而喻,魏国是要夺回十几年前被我国夺走的城池守垣,齐国的目的是要夺回被我国占领的重邑高唐,如果把这两个地方还给他们,或许可以避免这一战。”
大戌午这一番卖地求和的言论,一时间激起千层浪,朝堂之上顿时乱作一团,骂声一片。看小说,630book。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