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孙权本人在吴郡的位置坐的实在不稳当。
孙权年幼,哪里压的了那么多的重臣。
江东众臣有不少都是跟着孙坚就开始一起奋斗的。
这些人说起来都是孙权的叔叔辈,孙权本人又没有立下什么汗马功劳,如何能在他们面前有多少话语权。
孙权一直以来都有君位不固的风险。
而孙权本人,也不过是区区一个杂号将军,一个太守。
这样的身份,哪里值得让那么多人就为他和刘备死磕?
只有周瑜把孙权看得太重而已。
其余的人都是孙权的下属。说难听点,可以算是同事,都是大汉的官吏。
只有周瑜奉孙权为主,把孙权作为自己的主公。
所以,面临这样的压力之下,也只有周瑜想让孙权继续称王称霸,而其他人则完全觉得没有这个必要。
那么在吴郡孙权的投降也就显得非常合理了。
甚至说孙权自己看自己都没有周瑜看自己看的重。
孙权能觉得自己是个什么呢?顶多整个扬州在自己手里,做个州牧?
但是,封侯拜相,取而代之曹操,甚至取而代之天子,这是孙权没有想过的。
人的野心总是一步步的发展的,孙权是想不到他以后会怎么样。
这如同曹操如今勉强算得汉室的十分之一的忠臣。
如果等曹操吞并了袁绍,势力变得更大之后,那恐怕连十分之一都没有了。
而当初曹操设五色棒,以及后来刺杀董卓的时候,那时候曹操可以说是有七八成,都是对大汉的赤胆忠心。
人的野心都是这样不断的随着势力的扩大而发展的。
所以,区区一个太守的孙权,他的野心还没有周瑜想的大。
周瑜奉孙权为主,想让孙权封侯封王。
所以在程普眼里,孙权投降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在周瑜眼里,却很难以接受。
当周瑜听说自己三路兵马全部被破,芜湖也已经丢失之后,当下心中的激动也瞬间都变为心灰意冷了。
这样看来,确实已经大势已去,孙权的投降怪不了孙权。
可怪不了孙权,能怪谁呢?
怪自己!
周瑜心中又涌起一股悲伤。情绪大起大落之下,他多少有点钻牛角尖。
如今,江东三代基业尽失。他感觉自己对不起死去的好兄弟孙策,也对不起新主公孙权。
自己也确实是主战派,当初要打这一仗,是自己一力支持的。
而如今打输了,自己做出的部署全部被破,那么看起来则是因为自己智谋不足才导致的这样的恶果。
“既大势已去,却也怪不得主公,当初是我不听劝告,一心要战,才有今日之恶果。”
“只因我志大才疏,才使主公有今日之辱。”
“我该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