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部尚书杜致意站了出来,提问道:“陛下,臣好奇这玉米究竟为何物?我朝大批量种植此等种物有何好处?是味道胜过稻米,还是产量高过红薯、土豆?若朝廷自己都难以说个一两点缘由好处,百姓如何肯信服此举?”
“其一,玉米产量不低,平均每亩可以达到八百斤;其二,玉米和红薯可以一并种植,是一件互利互惠的事情;其三,玉米口感佳,除了满足百姓果腹需求外,剩余玉米可以用来喂食鸡鸭;玉米秸秆可以打碎作牛羊的饲料。除此之外,好处还有不少,朕便不一一列举了。”
杜致意表情依旧犹豫,他从未见过玉米这种作物,光凭许佑汐的描述,他也无法给予绝对的信任:“不知何处种有玉米?臣可否一观?”
“神工局有试验田,杜大人下朝后可自行前去。”
相比其它问题,许佑汐在这一年中,希望把更多的精力侧重于农民致富上。
“除此之外,广东附近增加甘蔗种植,同时改良炼糖技术。甘蔗渣经过特殊处理,可以作为饲料,或者发酵成为酒精,提炼好的糖块可以从海关出口。”
“汉雪区、北方草原发展畜养牛羊,鼓励普通农民家中饲养鸡鸭猪牛。”
……
许佑汐把朝廷接下来的计划传达了下去:“朝廷下半年还有一项任务,朕打算从国子监在内的各大书院,派遣一部分学生前往大乾各地县镇乡下,进行实践锻炼。”
一听到‘国子监’三个字,朝中官吏顿时忍不住议论起来,要知道他们的子女大多都在里面念书啊。
这等于是要把他们的孩子送到大乾境内的偏远地区,可这一走,谁知道何年马月还能返京啊!
姚大成此时却松了口气,这样看来珮谣提前退学从商反而是件好事情了。
“陛下,乡镇偏远地区大多贫苦民刁,让书院这些尚未涉世的孩子过去,这,这不等同于羊入虎口吗!”
“是啊,陛下,安排那些书院的学生到那些偏远乡县又能做什么呢!他们有没有种过地,养过畜禽,过去不是给老百姓添乱吗!”
……
其实,朝官们说得确实没错。
谷嗳
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普通学生被分到乡下就是添乱,但同样,许佑汐做出这个决定也经过了反复斟酌后,得出的最佳选择。
其中最大原因就是,偏远地方的乡县百姓都不读书,不识字的,朝廷的新政很难普及到这一批人。
许佑汐安排一部分学生过去,就是为了通过这些学生,告诉当地老百姓,以后耕田不一定全部靠人力,也可以通过朝廷发明的耕地蒸汽车;如果想要农作物长得好,可以使用朝廷卖的化肥;同时尽可能改变这些农民的思维方式,就好比学习桑基鱼田的思维模式,建立共赢的生产经营模式。
第二个好处,尤其是这些国子监出去的学生,背后多少都是有些靠山的。
一旦这些学生在这些偏远县城发现了什么官员腐败、民生艰难的事迹,普遍会主动匡扶正义的;一旦这些朝官子女在贫困地区过的不好,那这些在上京当官的长辈,也会想尽办法帮他们争取更好条件,就会促使他们把各个小地方的缺陷和问题反馈到上面来。
第三个好处,就是为朝廷培养实践型人才。
大乾大多数朝官都是靠八股文的模式选拔上来的。这些书院的学生,前十几年每天学习的也都是如何写好八股文,想要他们改变肯定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可以做到的。这些学生即便后面通过了科举考试,入朝为官也一样什么都不懂。
许佑汐希望这些大乾未来的栋梁之材,可以体会底层百姓生活的不易,并且在不断地实践挫败学习中摸索,到底什么样的道路更适合大乾的百姓。
如此一来,即便日后为官,他们也能时刻做到与老百姓共情。
“此次分配学生前往各个乡县,还是以自愿报名为主。”许佑汐慢慢解释道,“爱卿们放心,这些学生在被派遣之前,会经过时长半年的培训,这些课程也将教会他们很多知识。只要他们用心去学,被分到各个乡县肯定是有发挥余地的。”
“至于安全问题,朕只能说是尽可能安排当地官吏进行保障,但是如果愿意报名,就得接受一些风险。”
“朕觉得这是一次非常好的学习体验机会,但是每个人如无特殊情况,至少得呆满两年。这两年期间,无论是选择和农民一起下田耕种,还是教授当地百姓认字学法,只要对当地百姓做出了实质性地贡献,返回上京后都会有一定奖赏;特别优秀者,可以直接提拔为官。”
许佑汐长话短说,细则还没说完,底下朝官就已经开始议论纷纷了。也能看得出来,他们都是非常矛盾,两年时间搏一个前途也是个划算的选择。
“行了。贺尚书,你负责将这则消息下达到各个书院,除了书院念书的学生外,身上有功名的均可以参与报名。”
贺流向前一步:“臣遵旨。”
“还有,朕多加一句,并不是报名就代表一定能去,朝廷也会进行筛选,但凡人品不合格,半年培训课程学习不到位的,都直接失去资格。到最后,顶多会抽派出报名人数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