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也只有两个:靠窗的病人和不靠窗的病人,连姓名都没有交代。
靠窗的病人热爱生命,凭借残存的精力和满腔的热情,描绘出一副窗外的美丽景色,激励自己勇敢和病魔作斗争。同时讲述给唯一的病友听,激发他活下去的欲望,点燃其生命之火。
在他看来,窗是两人共同的财富,景色自然也要分享。
“我们的房间俯瞰着一个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漫游着一群野鸭、天鹅……情侣在散步……”
“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争相斗艳的牡丹花和金盏草……”
“公园尽头是一排商店……”
不靠窗的病人听得津津有味,仿佛看到窗外发生的一切。
他多想亲眼看看这一切,一个想法不可遏止冒了出来,为什么看到美丽景色的不是我呢?
为什么靠窗的不是我呢?
为这一想法困扰,他失眠了,病情开始加重,医生却对病因摸不着头脑。
这天夜里,他盯着天花板无法入睡,忽然,靠窗的病人醒来,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慌张摸索电铃。
只要电铃一响,值班护士就会立即赶来,可以得救了。
不靠窗的病人已经被自私和嫉妒占满,眼睁睁的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渐渐的,靠窗的病人停止了呼吸……
稍过几天,不靠窗的病人觉得可以开口了,正当得体的要求护士把他抬到窗口位置,气喘吁吁的向外望去。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欧·亨利式结尾!
……
“真的不得不佩服这些名家的笔力!”
沈哲赞叹自语,检查一遍,随即上传到页面。
一扇“窗”照出两种灵魂,表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处世态度,揭示了人性的美与丑。
虚的“景色”之于实的“墙”,是对丑恶灵魂的有力鞭挞!
短篇小说的魅力在于文章结束后的想象空间,比如靠窗的病人当时的心理活动?不靠窗病人的最终下场?
这些都会吸引读者自动脑补。
同时,《窗》的寓意和文联“人性”之题呼应,是对文坛小撮人的一次有力回击。
沈哲没有和人战斗的自觉,完全是下意识认为应该这么做,自从香山之行,他好像灵魂升华一个层次。
以他稍显随波逐流的性子,些许领悟活的更自在些。
倒是林语菡让他心里发暖。
通过电话就能就能发觉他的情绪变化,灵与肉的范畴内,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准。
“我想什么都知道,也挺可怕的……”
征文任务完成,沈哲还有事做。
昨晚逛校园论坛,看到今天上午十点有个大师讲座,关于世界文艺简史,他想去听听。
……
一篇《免费》,一篇《麦琪的礼物》,沈哲已经成为征文办公室头号被关注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