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依赖
依赖(depend)是病人角色进入后产生的一种退化的心理行为模式。病人行为变得幼稚、被动、顺从、依赖,自理性下降,被动性增强,期望得到他人的关注。
(六)愤怒
愤怒(indignation)是一种负性情绪反应。疾病的痛苦折磨,使病人常会发无名火,认为自己得病是不公平的、倒霉的事。引起病人愤怒的原因如下:
1。某些疾病无法治愈或治疗效果与病人期望值不成比例。
2。家庭关系紧张、经济负担过重、社会对某些疾病存有偏见。
3。医院环境差、医疗水平低、服务质量差、无法满足病人的需求。
(七)否认
否认(negation)是病人怀疑和否定自己患病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可在一定程度上舒缓压力,减少内心的恐惧与担忧,但过度的否认会贻误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具体表现如下:
1。不承认自己有病某些病人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对医务人员的诊断持否定态度,四处求医来证明自己没病。常见于癌症和预后较差的病人。
2。忽视疾病的严重性病人对自己所患疾病的严重程度估计不足,存有偏见,认为医务人员把病情说得过于严重,在配合诊治与护理方面打折扣,导致病情恶化。
(八)猜疑与怀疑
猜疑与怀疑(suspicionanddoubt)是指病人变得特别敏感,怀疑诊疗、护理的正确性,出现不遵医行为。有时怀疑自己疾病过于严重,对疾病胡乱猜疑,甚至存在迷信的认识。多见于某些慢性病和多次就诊未明确诊断的病人。
(九)期待
期待(loton)是指对未来美好想象的盼望和追求。病人往往期待医护人员能重视自己,获得尊重;诊疗能够立竿见影,药到病除;期待早日出院,恢复健康。
(十)不遵医行为问题
不遵医行为会给治疗带来困难,产生不良后果。主要原因如下:
1。年龄、文化因素老年人、文化水平低的病人,他们对医嘱内容的理解可能有偏差,容易在用药剂量、服药时间、用药禁忌等方面出现问题。
2。疾病的严重程度门诊病人、慢性病病人、病情轻的病人不遵医嘱行为较多。病情严重时,病人认为已无希望或因经济原因不遵守医嘱或放弃治疗。
3。医患关系和谐的医患关系能提高病人遵医率。反之,医患关系紧张,病人遵医率下降,影响医疗质量。
4。医嘱复杂诊治和护理内容越复杂,病人越不容易理解和记忆,越不容易遵医嘱,导致遵医率下降。
5。医学术语因为职业习惯,医务人员可能会用医学术语向病人传递信息,病人听不懂、不理解或理解错误,也容易造成医嘱执行的困难。
二、心理护理对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
(一)情感要求
良好情感品质是心理护理所必须的,护理人员的情感对病人有直接的感染作用。
1。同情心病人由于受身心疾病、过重经济负担等影响,内心会非常痛苦。护理人员应持以同情心对待病人,时时考虑到病人的心理需求,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把减轻病人的痛苦当作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真诚地爱护病人,关心病人。
2。热情和耐心护理人员要满腔热情的服务于病人,用开朗、乐观的情绪去感染病人,鼓励病人。及时耐心地解决病人需求,对某些问题病人应宽宏大量,善于谅解,以同样热情对待他们。
3。善于控制情绪热情、愉快、饱满的情绪对病人有积极的感染作用,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相反,抑郁、消沉、焦虑的情绪对病人有消极影响,增加他们的思想负担。因此,护理人员应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二)能力要求
1。敏锐的观察能力护理人员可以根据病人的表情、言语、行为等判断病人的病情变化和心理活动,及时发现不良预兆和心理需求,并给予针对性的、有效的生理和心理护理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
2。敏捷的思维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是护理人员重要的心理品质。病人的很多心理活动与病理实质并不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护理人员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以此来判断病人的病理及心理变化,使病人得到及时、正确的诊疗和护理。
3。较强的记忆能力护理工作繁琐、复杂、涉及面广,病人的病情复杂性及多变性,都要求护理人员有准确快速的记忆能力,及早发现问题,避免差错事故,更好地服务于病人。
4。良好的沟通能力护理人员要运用语言与非语言的沟通技巧,如温柔的语气、和蔼的语调、关怀的态度等做好心理护理,稳定病人情绪,帮助病人树立信心,调动病人积极性,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5。娴熟的操作能力娴熟的操作能力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轻病人痛苦,同时可以给病人值得信赖的安全感,取得病人的信任并得到积极配合。
6。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多种能力现代护理学的发展,护理模式已发展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指导下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具有较扎实的护理基本理论和技能,还需要具备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美学等方面的人文科学知识,从而丰富心理护理内容,提高心理护理的艺术性,以收到良好的心理护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