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和石韬两人听了细作的回报后,都被惊得目瞪口呆。他们做梦都想不到,事情的发展,几乎都是按照韩湛书信里所写的那样发展。
过了好一阵,石韬才从震惊中惊醒过来。他不顾细作还站在一旁,便对徐庶说:“元直,主公真是料事如神,什么事情都在他的预料之内。石某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对于石韬的这种说法,徐庶只是淡淡一笑,随后又问细作:“你可曾派人在大将军府外监视?”
“回徐先生的话,”细作恭恭敬敬地回答说:“属下在前后门各留下了两人,若有什么风吹草动,他们就会立即前来向我禀报的。”
“元直,你打算怎么做?”石韬和徐庶是多年的老友,见他这么问细作,便猜到他肯定还有什么打算,因此便直截了当地问。
谁知徐庶没有立即回答他,而是冲细作挥了挥手,说道:“你也劳累了一天,先下去休息吧,等有了消息再来报我。”
等细作离开后,徐庶对石韬说道:“广元,如今郭汜已经召集军营中的心腹,到大将军府内议事,估计是打算去攻打李傕,我看我们应该去给李傕报个讯。”
“什么,元直,你说什么?”石韬听到徐庶这么说,立即蹦了起来,不由双眼圆瞪地说:“让李郭二人自相残杀,不是主公早就定好的计策,我们只需要作壁上观就可以了,为何要去向李傕通风报信,让他提起做好准备呢?”
对石韬的这个问题,徐庶是笑而不语,只是抬头望着他。石韬也是个聪明人,片刻之后,便明白徐庶要这么做的目地。他一脸恍然大悟的样子说道:“元直,你说去通风报信,是担心李傕没有防范,被郭汜打个措手不及……”
“没错,就是这个意思。”徐庶不等石韬说完,便接着说道:“若是李傕在最短的时间内,被郭汜消灭,那么他的兵马势必被郭汜收编,这样一来,郭汜的实力就会大增。但假如我们向李傕报讯,让他提前做好准备,这样就算造成郭汜的攻击,也不会损失惨重。只要两人打得难解难分,双方的实力都会被削弱,到时主公率兵赶到长安,就能将两人灭掉。”
“元直,你说吧,我们什么时候派人去通知李傕?”
“这个时间不能太早,太早的话,李傕不会相信;”徐庶若有所思地说道:“太晚的话,李傕都已经被郭汜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就算想做什么,也有点力不从心。因此时机的选择相当重要。”
石韬知道自己这位老友一向足智多谋,便虚心地向他请教:“那你觉得什么时候,才是最佳的时机呢?”
“等郭汜的手下离开大将军府,返回军营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动手了。”徐庶对石韬说:“一旦我们留在大将军府外的探子,有任何信息回来,我们就可以派人向李傕示警,免得他被郭汜杀一个措手不及。”
过了差不多一个时辰,留在大将军府外的探子回来禀报,说郭汜的心腹都已离开了大将军府,各自返回自己的军营去了。
徐庶听后点了点头,随后将那名稳重的细作找来。见一封写在布帛上的书信交给了他,并反复叮嘱说:“你一定要想办法,尽快将这份书信交到李傕的手里,否则就会误了大事。”
细作接过了徐庶手里的书信,带着几名手下,赶往李傕的大司马府,准备将这封示警的书信,交给李傕。
望着几人离去的背影,石韬有些担心地问:“元直,此事能成吗?”
“我看到八九能成。”徐庶点了点头,说道:“李傕接到我等的书信,再派人到军营中去查看,便会知道心中所言非虚,必定会勃然大怒,尽起兵马与郭汜一较高下。”
细作带着自己的手下,来到距离大司马府约莫五十步的地方停下,然后几人就开始商议,如何才能把书信送给李傕,而又不至于引起他人的注意。他望着自己最信任的丁巳问道:“丁巳,如果吾让你来办此事,你打算怎么做?”
“大哥,”被称为丁巳的探子对细作说:“假如我们直接走过去,告诉守门的兵士,说郭汜要率兵来攻打这里,肯定会他们乱刀砍成肉泥。依我之见,不如将此信绑在箭杆上,把书信射过去。”
“这个办法不错。”对于丁巳的提议,细作点着头说:“那就这么办吧。待会儿我把信件绑在箭杆上,你来负责射箭。”
片刻之后,徐庶的示警书信就被绑在箭杆上,由丁巳张弓搭箭射向了大司马府。利箭从守门兵士的头上飞过,钉在了柱子上,把那些兵士吓了一跳。他们咋咋呼呼地喊了一阵后,发现有一支箭钉在了柱子上。
负责的队率把箭从柱子上取下来,将上面还绑着一份书信,哪里敢怠慢,连忙一路小跑地进入了府中,直接到会客厅里见李傕。
有些醉意的李傕,此刻正躺在榻上昏昏欲睡,忽然听到有人大声地喊道:“启禀大司空,小的在府外捡到一封书信,特来交于大将军。”
一名叫左灵的官员,此刻正坐在一旁。李傕对他说:“你过去看看,信上面都写了些什么?”
左灵走到队率的面前,接过了他手里的信件,展开后只看了几眼,便不由大惊失色。他慌忙来到了李傕的面前,对他说道:“稚然将军,出大事了。”
“出……出什……什么大……大事了?”李傕有点口齿不清地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