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战者无赫赫战功。
不要多,只要再推迟十年,李继迁羽翼丰满,也成长起来,即便宋九,对李继迁也没有多少办法。
值不值?
如果对照历史,那简直太值了。
庆历年间打了三四年,认真说,战事规模还不大,那时候赵祯为帝,吏政皆健康,财政更健康,结果三四年打下来,国库打空了不算,为了支持前方作战,苛征厚敛,全国发生多次起义。仅是那几年,国家就为西北用费多达两亿多。
或者换一句话来说,若无西夏,以赵祯的仁,宋朝会变成什么样子,若无西夏的牵制,以宋朝的发展,宋朝会变成什么样子?
现在让宋九及时地将这个威胁扼杀在萌芽中。
但有谁知道?
相反的,许多人抱怨。
还有一个人,史上的李沆,他准确地预测出西夏的走向,甚至刘娥、寇准、王旦、丁谓、王钦若等人以后的作为。在他死后,包括宋真宗都认为他是圣人,俺不是,将李沆做为敬仰的目标。可在他生前,谁相信呢?
相比于李沆,宋九要幸运得多。
最少他达成了目标,不管过程如何。
不是西北没事了,秦渭以西的吐蕃人,甘凉的回鹘人,岷洮的羌人,朝廷对他们依然无可奈何。
不过他们危害不会大,沙散了,还能成塔么?
西北也有诸多党项人仍不服气,然而蕃汉通亲的融合,圈养的定居。羊毛商路与青盐路所带来的利益链,诸多堡砦开始屯兵看守着各个要道关卡。划分地界分封官职带来的化整为零,纵有危害。也不严重了。况且李继捧召回来了,许多拓跋子弟在这次征讨战斗中,陆续击杀,或者押回京城,或者授官调往他处,没有拓跋家族子弟的号召力,有谁能将这个仇杀严重的地区各族聚集起来?
甚至朝廷的疆域也在无形中达到北河套,达到西阴山,甚至与辽国的西山地界接连。
所以宋九感到很值。
在一片弹劾声中。宋九又做了一件事,让长子借助西北风,随船下了南洋磨练。
赵匡义好奇地将宋九喊到皇宫询问。
宋琪为了攻击宋九,将西北战争爆发后所用的钱帛,粮草,武器,人员伤亡,陕西百姓劳役的增重,一一搜集出来。怦击宋九政策的失误。
还有呢,三五制度以后会陆续地用钱。
士兵伤亡的抚恤与有功将士的赏赐,也要钱帛。
各族掳回来的族民安置更需要钱帛。
青白盐销售范围的扩大,削减了解盐的盐利。
总之。劳命伤财,天怒人怨。
宋九自战事结束后,再度沉默。但他进宫与赵匡义说过其意义。暂时是花了钱,可是西北一劳永逸了。士兵伤亡。可是几万士兵得到实战练习了。国家也不能靠一人为相,赵普老了。其他数员老臣当中,能力能及赵普者还没有看到,而张齐贤去了西北,磨练几年,最少会成为一个合格的西府首相。天生成才的人少之又少,就象宋九自己,若无南下岭南,北上辽东,又会有什么才能?
分散相权,赵匡义喜欢。
张齐贤,赵匡义喜欢。
因此赵匡义一直沉默不语。
不过宋九也知道,赵匡义同样认为自己花的代价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