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壹秒記住風雨小說網,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第二日,白杏果然带了她和韩氏做的绣品来到了绣坊,站在于嫂面前,于嫂正一副一副的翻看,白杏有些紧张的盯着于嫂的神色。
等将所有的绣品都看完之后,于嫂露出微笑,道:“没想到阿杏小小年纪,这针线功夫委实不错,你娘的手艺倒还差你一筹,不过也够的上我们锦裳绣坊收绣品的标准了。”
白梨一下子放松了神色,白梨却问道:“于婶,你怎么知道哪些是我娘绣的,哪些是姐绣的。”
“做了这么多年绣娘,这点眼力还是有的!”于嫂说的话很是谦虚,但是语气却很自信。“我娘是不会看错的!”于小棠补充道。
“我没有怀疑,只是好奇罢了。”白梨无意在这个问题上多停留,又问道:“于婶,那你看这绣品的价钱……”
“嗯,你这都是小件绣品,这样吧,阿杏绣的荷包三十文一个,你娘绣的二十五文一个,手帕都是十文一个,怎么样?”还没等白梨开口,白杏已经连连点头了。
“对了,阿杏你的手艺可以接一接绣屏门帘之类的大件绣品,这样虽然费功夫一些,但是挣的银子也多。”于嫂提议。
“我就是这么想的,只是没有花样子,也不知道能不能卖出去,所以一直没有敢动手。”于嫂的话可谓是说到白杏的心口上。
“这样吧,阿梨你去账房将荷包手帕的钱提出来给阿杏,阿杏你跟我来!”于嫂对白梨白杏说道。
等白杏出绣坊大门时,可谓是财学双收,既将绣品卖了个好价钱,又得了于嫂的指点,还接了一件绣屏风的活。
“要不是怕娘不许,我也想到这里来当绣娘。”白杏恋恋不舍的看着绣坊的院门,“快打住,”白梨立刻泼冷水,“绣娘太辛苦了,有时还要夜里点灯刺绣,太费眼了,姐还年轻,可不能把眼睛弄坏了,回家之后也不能老是做针线,要经常活动活动,看看远方的景色。这件屏风说了什么时候交货了没?”
“于嫂说三个月以内就行。”白杏回答。“所以你不要急了,夜里可不要做针线。”白梨不放心,又交代了一次,听绣坊里的婶子们说,有的绣娘年轻时做针线做的狠了,四十岁之后眼睛就不行了。白梨可不想白杏只图一时的利益,而让以后后悔。
“知道了,小管家婆。”白杏嗔道。
日子如流水慢慢淌过,一转眼,已经快到中秋节了,兰姨给绣坊的人都放了假,让她们回家过节,一人还发了两盒月饼一匹布做为过节的福利,白梨邀请于嫂和于小棠也到她家过节,反正她们家就母女两人。
“我们就不去打扰你们一家人了,绣坊里也有几个无家可归的可怜人,我们就在这和她们一起过年吧。”于嫂委婉的拒绝了,白梨想到庞姨和另外两位绣娘孤凄的身影,心头酸酸的,也没有多做劝说。
提着月饼和布匹走在回家的路上,白梨渐渐将那股失落的情绪抛开,只是没想到回家之后,韩氏告诉了她一件事,让她再次情绪失落起来,“明天为什么要到二叔家过节,我们自己家过难道不更好吗。”好不容易在端午节回去的时候,让爹开口和爷奶说中秋节他们一家在城里过。现在又到二叔家去,那还不如回村呢。
“你二叔昨天来请的,说他好不容易在城里买了宅子,又是中秋佳节,就想让大家在一起聚聚。”韩氏说道。
“他就是想显摆。”白杏在旁有些不甘心,郑大户在封城开了几间间粮铺,二叔做了粮铺的二掌柜兼账房先生,粮铺的大掌柜是郑大户的儿子郑兴,平时只几天到铺子看一下,铺子里的事基本都是白大贵做主,他做了这样好的差事,不仅白老爹两口子没口的夸赞,白大贵自己也很是自得。
虽然大家都知道他是为了显摆,但是白大富不这样认为,虽然因为地的事,对白大贵有些隔阂,但是白大贵一示好,白大富很轻易的就原谅他了。白梨他们也没办法,白大富都同意了,她们只好跟着去,大不了将耳朵堵上。
第二天下午,一家人带着礼物去了白大富位于金花胡同的宅子,白樱开了门,这是一座不大不小的一进院子,正屋三间,左右两侧各三间厢房,厨房位于右侧厢房与正屋之间,厨房旁边不远处有一口水井,院子中间种了一棵高大的梧桐树。
这样的院子在封城起码要三百两的银子,二叔家哪有那么多银子。白梨不解,这个问题韩氏在家也问过白大富,“大贵说他岳家借了一些,郑大户又给他提前支了工钱。”对于这个说法,白梨并不相信,童氏娘家虽然条件不错,但是童氏也有两个弟弟,俱都成亲了,就算弟弟愿意借,但是弟媳愿意借这么多银子,再说郑大户,没有好处他会无缘无故的提前支工钱,还一下子支这么多,白大贵就算有些银子,也不超过五十两。这么大的一个缺口他是怎么补上的。白梨不知道,但是和她家没关系,她也无意多想。
自从进城后知道白梨进了锦裳绣坊做账房,白樱就有些发愣,前世她们一家并没有进城,她直到嫁进吴家后才在城里居住的,那时白梨也嫁给了徐守云,所以她并不知道白梨婚前有没有做过绣坊的账房,如果有,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开始就不是她一直以为打猎被救,而是在这之前他们之间就有了牵扯,如果前世白梨没有做锦裳绣坊的账房,那么就是今生发生了变化,无论如何,她的进城计划都是正确的。
为了劝白大贵进城,为了买这个宅子,她苦思前世所记得的有没有能够赚钱的,她想到了郑大户家的粮铺一直在克州进粮,但是今年克州大旱,粮食价高,若派商队去克州进粮,今年恐怕要亏本,但是余州也是产粮大州,且今年风调雨顺,粮价偏低,她费了许多功夫才说服白大贵向郑大户建言,虽然最后白大贵听了他的话,也不知道用什么办法成功的让郑大户改往余州进粮,但一直到商队回来之前,她都提心吊胆,既怕她的记忆出了错,又怕今生事情有变化。
幸好这两点都没有发生,商队满载而归,郑大户见到别家前往克州进粮的商队愁眉苦脸如霜打的茄子似的,对白大贵不仅大大的称赞了一下,最实惠的是不仅让白大贵做了封城粮铺的二掌柜,而且送了白大贵这样一座宅子,因此白大贵一家成功的成为有房一族,比之提前一年进城尚在租房住的白大富一家不知好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