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这一番细谈下来,他觉得,范部长更像一个有血有肉、有胸襟和卓见的兄长。
这时,范部长似乎想起什么,在一旁直催促,“快去写呀……你这八个字是非常贴切的高端词汇,形容基层工作艰苦而有意义,有正能量,值得宣讲。”
孙明被催不过,只得起身,写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八个字。
他当然不知道,日后有五个重要部门的干部,专门找到他,就为了跟他讨这几个字而来呢,更是受到了频频曝光。
这是后话。
范部长看着规整的字体,雄浑有力,啧啧称赞。
“艰难”二个字是繁体,更是重头戏。秦豫在旁边笑眯眯地竖起了大拇指。
她的范哥看了看表,又看了看字,墨迹未干,只怕还要坐下来、继续等一会。
孙明最擅长的是控制局面,把握节奏,张弛有度,他何尝不能解得纪大学士的心意?
谨小慎微的他已经比先前放开了许多,也坐下来说:
“宣讲?那就不要了吧,耽误时间……这只是我在基层历练的心得罢了。我认为,不论出于哪种考量,既然人已经到了基层,那么,就应该身到心至,在这儿扎根下来,用好用足在基层的每一天,而不是混日子,混履历。
在基层,有很多工作,说起来头大,比如扶贫、产业、征地、拆迁,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但更是难得的体验课,千金难买的。从内心里说,只有当了几回热锅上的蚂蚁,才可能日后举重若轻、闲庭信步,否则,都是纸上谈兵,表面功夫,见不得真章的。像您刚刚说的,倘若只想着越过年头的门槛、镀完金后设法拍屁股走人,就彻底失去了补课的价值。”
范部长轻咳了一声,对他很是欣赏。
“嗯,不错。你很有思想,有境界,有见解,不像别的年轻人,眼高手低,华而不实……我们承安,有一句谚语,浮在水面上的都是小鱼。的确是这样,你刚刚的表述中,展现了对于基层工作中难点的把握,语言精炼而准确,应该文字功夫也很好,毕竟都是办公室里走出来的……你通过硬骨头和体验课这两个比喻,把对基层工作的认识,表达得特别到位,值得大力提倡。又通过热锅上的蚂蚁与闲庭信步这二个对比,强调基层工作所必须的全情投入和艰苦付出,非常生动……基层是锻炼打造年轻干部的熔炉,事实上,一混而过其实是对组织培养的最大辜负,也是对自己的最不负责。
其实,基层是培养干部的沃土,正因条件艰苦,才能磨炼人的意志品质,应对各种困难方能从容不迫……正因深入基层,才能深刻了解一线状况,在制定政策方针的时候,才不会水土不服,肠梗阻……也正因工作难做,才能提升处理复杂问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是吧。
这些经历,坐在办公室里,是难以体会的。这些才干,泡在材料堆里、从书本上是难以学到的。如果仅把基层工作经历当跳板,不汲取养分,不抓紧历练,不补齐短板,虽得一时之利,却失去了补课、充电的良机,终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得风雨,根基也就没有那么牢靠。”
他说得一套一套的,耐人寻味,引人深思,使孙明自知,若论理论知识,他还没有范林老师这么老到。
既然是对话,谈工作,怎么样才能够标新立异让听众如沐春风呢?
这可一点也难不倒军中才子孙明。
“老师分析得太精彩了,我只能领悟,不能表达。即使能够表达,也永远不可能表达和阐述得老师这么好,您是我的榜样……古语说,根之茂者其实遂,只有扎根至深,才能枝繁叶茂……真是相见恨晚啊,我也是您这么看的。”
呵呵,拍马屁拍得这么文雅、拉关系拉得这么不着痕迹,除了草根孙明也没谁了。
这马屁拍得范林是周身舒泰,他的眼镜片后面,跳动着难以觉察的小火苗。
他定定地看着孙明,以和蔼的语气对他说:
“相见恨晚,的确有同感啊……嗯?你的文化素养不错嘛,出口成章,又不落俗套,不像大多数年轻干部一样,要么是纸篓子,要么是光膀子……你是一个高素质、有前途的年轻干部,我算是对你有全新的认识了。”
的确,称得上是全新的认识,这小伙子不错。他是内心里说。
“惭愧惭愧,我做得还很不够。”
孙明谦虚了一句。
江涵晖和秦豫两个人在旁边听着他们俩的谈话,估计也受益良多。
范部长的口里没闲着,抿了一口茶,咽来不及细品,很快就咽下去。
“看来,你的研究生学历,不是白混的……可见,自觉地加强学习有多重要。难怪,你在基层工作中这么出色,我清楚得很,这不是凭空就可以得来的,跟自身的修为、和造诣是分不开的。我发现,越是条件艰苦、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越能锤炼人;干部多下基层、墩墩苗,没有什么坏处,把基础搞扎实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广袤的基层,是年轻干部成长、成才的广阔空间,在基层积淀的厚度、将很大程度上决定干部未来事业发展的高度。你作为年轻干部应珍惜宝贵机会,如饥似渴学习,踏踏实实地干事,在磨炼中积蓄能量,在奉献中体现价值,脚踏实地往前走才对。”
听这话,是把孙明奉为知己的节奏吗。
组织部副部长的话,应该是很中肯的。
他谈兴愈浓,干脆一吐为快,语重心长地对孙明道:
“虽然每年录上来的公务员很多,但是我们缺干部,缺有真才实学、能够吃苦、能够做事的好干部。我们一直在大力发现和储备年轻干部,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培养锻炼年轻干部,源源不断选拔和使用像你这样的、经过实践考验的优秀年轻干部。”
这评价,多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