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上面的一本似乎是《易经》。
老人发现苏文有些好奇他看的书,笑了笑道:“闲着无事,研究一下国学。”
摊开三本书。
《易经》下面放的是《黄帝内经》,而最下面赫然是《道德经》。
苏文还想着要翻译一下《道德经》,但是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文已经很难,何况是翻译成为英语。
老人一看就是那种对《道德经》研究很深的人。苏文觉得自己很有必要请教一下。
“老人家,您对这《道德经》了解多少?”
老人一怔,有些自傲道:“我研究了三十年。虽然不敢说登堂入室,但也不是泛泛之辈。
“真的?”
“小伙子,你难道还要考教我一下。”
苏文摇了摇头:“我只是对《道德经》感到好奇,所以才有此一问,不知道老人家能不能把《道德经》给我看一下?”
“这个自然没有问题。”
苏文接过《道德经》,匆匆的翻了一下。虽然觉得有些晦涩难懂,但是也强行记在了脑海之中。
二十分钟光之后。苏文把《道德经》还给了老人。
“有什么感觉?”
“博大精深。”
老人也是郑重的点了点头:“《道德经》的作者相传为老子,而老子是什么人。那可是超凡入圣之人。对于华夏的爱好者来讲,最难理解的三篇典籍里面,《道德经》当为榜首。”
苏文愕然,他又看了看老人手里的另外两本典籍,也就是《易经》和《黄帝内经》,难道另外最难理解的两本典籍也在这了。
老人没有给苏文解释,而是自顾自的沉吟道:“《道德经》第一章有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只是这第一章,其中的深意已经足够探寻几十年之久,每当读到这里的时候,我都会问同一个问题,何为道?”
道?
苏文沉吟了一下老人的话,也是陷入了沉思之中。
华夏自古就有人修道,道观更是兴盛一时。苏文知道的崂山派其实就是一个修道门派,可要追根溯源,探寻道的来历,这就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道之无形,自它一出现似乎就是一个不能被人理解的东西。
老子的一卷《道德经》解释了道,可是这种解释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就像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你要是去探究其中的源头,那只能是一个无解的死循环。
“老人家,你怎么看?”苏文谦虚的问了一句。
“我么……”老人沉思了一下,“我认为道无处不在,道即是一种规则。人间兴衰,万物更替,日升月落……一切都离不开道。道之所在,是为法。人之存在,一切行为都在道的统辖之内。所以也就有了那句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苏文惊呆,真的可以这么理解么。
“哈哈,一点愚见。”老人呵呵一笑,“其实我在想。人类无论是发展科技,还是成为传说中修炼有成的神仙,他们无外乎都是通过各自的方式影响天道的运行。你看现在已经算是冬季了,树叶凋零,这是天道。可是人类却偏偏发明了温室大棚,于是许多在夏季才能吃到的水果出现在了我们的餐桌。你再看这公园里的湖水。本来这湖连着护城河,一直奔腾到海,湖水清澈无比,可是现在认为的阻断了湖水的流动,于是留给我们的就是一条死气沉沉的湖。”
苏文疑惑了。他不知道老人到底想说什么。
“天地万物,自然有其运转规律,这种规律是道,道存在的地方,那就是法则。人们违背了法则的运转,也必将受到法则的反噬,所谓得到越多,也就要承受越多。无论再强大的人。面对真正的天道,也不过是蝼蚁而已。”
苏文不觉一怔,如果这样的话。那修炼者算不算逆天道而行的一群人。
老人发现苏文陷入了沉思,慢慢地站了起来:“顺天逆天,全在一心。老子的《道德经》太深奥了,我相信能理解其中所有内容的人,一定是一位能感受天心的人。”
苏文也站了起来,他看着老人多了几分敬意。
老人讲的所有内容已经上升到了修炼者之上的一个境界。苏文虽然现在还不知道这些东西对自己有什么帮助,但是他有预感。以后老人的这番话肯定会给他带来数不尽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