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7年7月底,英国正式对大清国宣战。
英国对清宣战不到一周,法国也正式对清宣战。
英法双方很快就组建联军远征清国达成一致意见。
鉴于虎门之役给英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英方高层将第一批远东远征军的兵力从各式军舰49艘,官兵6400余人增加到了各式军舰53艘,官兵8400余人。
法国方面也将远征军兵力从各式军舰12艘,官兵1500余人增至各式军舰18艘,官兵1800余人。
一支由71艘军舰,10200人大军从英吉利海峡出发,浩浩荡荡,气势汹汹地扑向广州城。
与此同时,大清朝的满朝诸公对此事浑然不觉,仍旧沉浸在虎门之役的喜悦之中。
咸丰帝更是对两广总督叶名琛和广东巡抚柏贵大加赞赏。
“先帝生前常为东南之役抱憾愤恨至极,我大清立国二百余年,何曾受过此等屈辱。
先帝常言《江宁条》小屈之后,我大清必有大伸。什么是大伸?虎门一役便是大伸,有此大捷,足以告慰先帝,告慰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
满朝公卿,知夷人夷务者,无人能出叶名琛之右。叶名琛督抚两广九年有余,未让英夷入广州城寸步,朕心甚慰。
柏贵亦不负朕之厚望,虎门一役,亲临战阵,领兵毙杀英夷两千余人,俘敌五百余人,此乃庚子年(1840)东南之役以来未有之大捷。
还有这广东水师提督洪名香,整饬广东水师、修缮虎门炮台有功,亦当嘉奖。
谁说我大清除曾涤生,梁绍琼之外,便无知兵之人,朕看这柏贵就精于兵事嘛。”
说到最后,由于柏贵是蒙古旗人,咸丰帝不忘重点表扬了柏贵一番,心里甚至动起了启用柏贵剿灭洪杨乱匪的心思。
曾涤生和梁绍琼两个汉臣手握重兵,对大清而言终非幸事。
“有此大捷,此乃列祖列宗庇护,皇上知人善任,天佑我大清。”
见咸丰帝龙颜大悦,恭亲王奕赶紧抓住机会,向咸丰提起了兴办船政的相关事宜。
“福州知府沈葆桢,赴美利坚考察归来,言美利坚国战舰之坚,火炮之利,不下于英吉利国。且美利坚国素来对我大清国颇为恭顺,其臣民在我大清也都守规矩,不似英吉利,蛮横无理。”
“洋人的奇技淫巧不过如此,有虎门一役的教训,只要各地督抚都像叶名琛、柏贵这般用心,多加防范,整饬武备,料想那洋人也不敢再犯我大清疆界。
洋人贪利,素来喜欢做生意,既然美利坚国对我大清有恭顺之意,虎门炮台上用的洋炮大多是从美利坚国购置,可酌情向美利坚国再购置一些洋炮,就算我大清照拂他们的生意。
至于兴办船政一事,再议。
眼下最要紧的是早日肃清洪扬之乱,洋人乃芥藓之疾,洪扬久据江南赋税重地,乃我大清心腹之患。”
咸丰帝打断了奕的话,有虎门大捷在前,他现在对兴办船政的兴趣已经不大。
既然虎门炮台能挡住洋人,难道更加坚固的大沽口炮台就挡不住洋人?
《江宁条》等诸条约在咸丰看来,亦不过城下之要盟,乃当时的权宜之计,不可信之,更不可奉之。
眼下既在虎门大捷找回了东南之役丧师割地丢掉的面子,这事就算过去了。
大清国乃是天朝上国,岂能和这些西洋小邦斤斤计较。
见上意已决,奕了解他这位四阿哥的性格,便知趣地不再多言。
只是奕仍旧忧心忡忡,叶名琛的为人奕不是很清楚,但柏贵他接触过,柏贵的为人奕还是多少了解一点的。
柏贵疏理内务尚可,但其生性胆小懦弱,不是将才。
奏捷的奏疏上说柏贵亲临前线指挥督战,奕是持怀疑态度的。
下边奴才的奏疏要能信,洪杨之乱早平了,哪有今天这乱局。
朝会毕,奕在王府接见了沈葆桢,他想知道虎门之役的真相。
沈葆桢是四品知府,他这官在一品二品大员满地走的京师不值一提,不要说入殿听朝,就连站大殿门口的资格都没有。
直到朝会结束,沈葆桢对朝会的内容都不甚了了,只知道皇上难得龙颜大悦。
龙颜大悦,是不是办船政的事情就成了?沈葆桢现在满脑子想的都是船政。
没成想刚见到奕,就迎来当头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