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孤独麦客 > 第五百九十九章 奉天府二(第1页)

第五百九十九章 奉天府二(第1页)

1698年8月20日,南城马车厂,几位旗人老少爷们正在喝茶闲聊。

如今的满蒙八旗,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是关内八旗,说实话这部分人的日子还是比较好过的,虽然也面临着相当的压力,但到底承平多年,八旗子弟的精气神比起开国那会是大大不如,个人技艺也差距不小。很显然,这是养尊处优带来的副作用,祖先的血勇之气已经给消磨了一半以上。唯一还像点样子的,大概就是那两个镇的旗人新军了,因为操练严格,且多半不是什么上层家庭出身的缘故,这两万多人还保持着一定的精气神。

旗人的第二部分是满洲八旗。这部分人的日子不如关内八旗,关外苦寒之地,人口又少,实在无法提供过多的享乐物事给他们。再加上他们还面临着东岸人的威胁,中小规模的厮杀非常频繁,因此还维持着相当的战斗力,精气神也比关内八旗强悍许多。也就是这几年一下子和平了,人被养得有些懒散,战斗力稍稍有些下降,但还是不可小视。

真正苦逼的旗人是第三部分,及驻守在草原地带的蒙古八旗。这些人以游牧为生,虽然每年也接受清廷拨发的大量旗饷、补贴什么的,但还是不太足够。日子真正好过的,其实也就上层贵族罢了,底层的普通八旗牧民的日子其实并不宽裕,有时候甚至不得不接收逃亡过来的汉人农民租种他们的土地,日子才稍稍好过了一些——对了,逃过来的汉人基本都是关内的山西、河北移民,本来是在长城以外军屯的,但日子过得实在太苦(又要缴税,又要被征夫),很多人不得不举家逃走。

最近这些年呢,蒙古八旗又在与噶尔丹的战斗中损失不轻,随后还要分出部分牛羊、草场救济南逃的喀尔喀蒙古三部,故经济上的损失也颇大。因此,综合来看,他们大概是旗人中过得罪苦逼的了。

关外满洲八旗,其实就处在这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状态中。战斗力呢,也有一些,关键时刻也能豁得出性命去拼,但和平时候却有些懒散了。尤其是如今汉人大举移民闯关东,他们手中原本长草的土地一下子增值了无数倍,很多人的家境得到了彻底的改善,有的人一夜暴富,这日子过得愈发懒散了。尤其是那些个与旗主贵人甚至是宗室沾亲带故的,几年下来,光是卖军粮就挣了不少,再加上一些祖上传下来的家产,这会哪一个不是十几万的身家,大伙凑个五十万块银元半个厂子不算什么事,更别提这笔钱不用一次性拿出来,他们先期投个二十万就够用了。

但话这样说没错,问题在于这些旗人老少爷们比较保守,根本不愿意投资在他们看来虚无缥缈的马车厂。是,马车现在越来越紧俏,无论是民间的大车行、私家马车还是军用重载马车,需求量都十分之大。可那又和咱爷们有什么关系?现在大伙有肉吃,有大宅子住,有下人使唤,时不时一起出去骑射打猎,回来还能听个曲看个戏什么的,家里良田万亩、十万亩,一年光收租子就多少钱了?何必去搞什么马车厂呢?那不是瞎折腾么!

所以,奉天的这一干有钱的旗人老少爷们对冯瑜那可真是恨死了,嫌他多事,怨他瞎折腾,总之是恨意绵绵。不过,谁让他冯大人上头有人呢,不但简在帝心,和索额图索中堂的关系也非常好,这种硬扎的背景,是他们很难比得过的。没说的,到最后大伙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二十几位老少爷们凑了一笔钱,挑了三位德高望重的担任厂子的总办和会办,算是粗粗把架子给搭起来了。

如今,厂房什么的差不多已经就位,就在浑河边上。机器也已经运到了辽河口的一个名为营口的新建港口,前些日子已经运到了厂里,洋人技师正在安装调试。这些旗人投资者也不太懂这里面的事情,因此委托给了几位从京城请来的办厂子的专家(当然,都是汉人),让他们带着一帮少年——很显然,都是盛京附近汉人移民子弟——跟在洋人后边学习,搭把手。当然厂里也不是没有旗人子弟,但少,且多是家境不怎么样的,于是便来厂里碰碰运气。

冯瑜大概是下午四点多钟到的,骑着马,十余位随从跟着他,算是轻车简从了。到了后,正在厂子大院内喝茶的、聊天的、练拳的旗人老少爷们立刻凑了过来,冯瑜对他们摆了摆手,也不多寒暄,直接进了后面的厂房,看起了机器。

厂房里此时有些忙。十多位洋人技师站在一旁指指点点,两位通译跑来跑去,热得满头大汗。一群十七八岁的少年在洋人的指导下安装机器,他们看起来非常专注,学得也很认真。但在外围,有十几个旗人子弟正端着胳膊闲站着,并未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去。

冯瑜冷冷地瞥了他们一眼。那些个家伙也是机灵,一见知府来了,立刻跪地请安。那些正在安装机器的少年听见动静后,也抖抖索索地跪了下来。倒是那些洋员技师们,一个个仍站在那里,并用惊奇的目光看着这一切。

冯瑜其实并不懂工业机器,但这并不妨碍他对这些东西的热爱。同时他也深刻地认识到,新政就是要大办工厂,大置机器,机器越多越好,生产能力越强越好。因此,在看到那些锅炉、齿轮、连杆、锻锤、冶炼炉后,他是真的非常兴奋,非常开心,以至于先前进来时那点小小的不快都烟消云散了。

这就是工业之美!东国人强大的奥秘,大概就在于此吧。如今我大清也学过来了,只要钱到位了,人才培养到位了,以大清的国力,还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真到了那时候,黄衣贼还能嚣张得起来么?

冯瑜越想越开心,不住地捻须微笑。他也猜到自己可能想得有些简单了,但觉得大体上应该不会错的。东国人也没有三头六臂,也不是神仙,凭什么他们能做到的,我大清就做不到呢?没这个道理的!

冯瑜随后又通过翻译与洋员技师聊了聊。得知这伙人除了领头的几个来自英吉利外,其余十个人都来自一个叫“德意志”的地方,之前都在当地工厂担任工匠,被清国开出的高额薪水打动,于是便漂洋过海来了这里。

说实话,这些人的水平其实算不上多高明。他们中有人太过年轻,明显经验不够丰富,有人文化水平太低,看样子说话都不利索,有人年纪太大了,眼睛不是很好使,明显是过来赚最后一票的。总之一句话,这些人的水平很一般,即便在欧罗巴当地可能都不是什么技术出众的人物,英吉利人吹嘘的“祖师级的工匠”完全就是忽悠人的。也就领头的那几个英吉利技师看起来还算可以,至少有在工厂长期工作的经验,不是那种不学无术之辈。听下面人汇报,之前的设备安装调试一直是这些人在做,已经调试好的一台锅炉已经试车过了,一切正常,这说明他们还是有点水平的。

冯瑜与他们说话时是比较和颜悦色的。即便这个团队中充斥着不少滥竽充数的人——要知道,清廷可是为他们支付了高薪——但整体水平还是足以胜任的,下面人如果机灵点的话,还是可以从他们那里学到许多东西的,这就足够了。唯一让人不太爽的,大概就是那些个旗人子弟,到底怎么回事?安装、调试设备时也不知道搭把手,就那么端着胳膊矗在外围,一个个谈笑风生的,这薪水是这么好领的吗?反观那些汉人子弟,都是在城外挑选的机灵聪慧之辈,很多人可能都不识字,但一个个学得很认真,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是来之不易的机会,是一个可能会极大改变他们命运的机会,他们绝对不会放弃!

有了这个认知,冯瑜冯大人就感到有些糟心了。这厂子是旗人集资投的,结果除了几个重要管理岗位是旗人在干着之外,其余不甚重要的管理岗及大部分工人学徒都是汉人,这简直让他冯某人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旗人,宁愿喝酒、打猎、练拳、耍大刀,也不愿意来学习机器操纵之术,也不愿意好生经营厂子,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个马车厂到底是为谁开的?若是厂里这些汉人日后都走了,这厂子还能运转得起来吗?怕是连一个减震弹簧都拉不出来了吧?那样又和关门何异?

到最后都他娘的便宜了汉人!冯大人有些小小的郁闷。旗人出钱帮助汉人学习技术,这事情怎么想怎么觉得窝心,但目前偏偏还就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而且不光他们丰奉天如此,全国各省其实都差不多吧?

想到这里,冯瑜突然兴致大减,没有继续参观下去的意思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