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何进本来就不是位能断大事的人,他一边听得宫中那位妹妹的话,加上他亲弟弟的求情,另一边,又是以袁绍为代表的诸多士家大族们所给予他的压力。
这般一来,确是更让何进是狐疑犹豫不定,甚至于有点愰愰然。
此时的袁绍占着四世三公的名头,确是何进手下头号的大红人,而年轻的袁绍也是位英姿勃发能断大事的雄主,要不然,袁家子弟成百上千,就不会独他袁绍和袁术留名史书,万古流传至今了。
此时袁绍怕何进变卦,不得以之下,只得又占着四世三公的名头,胁迫何进道:“此时间隙以生,形势已露,所谓夜长梦多,将军若不早下决断,事必有反复矣!”
此时的袁绍占着四世三公,袁家乃天下士林之首的名头,已经用上威胁这种手段,可想而知当时的情形是如何的严重。
其实袁绍的话很明白,“王匡,董卓,丁原,桥瑁这些个带兵大佬都受了你的昭书,已经再洛阳门外等着了,事到如今,这大势已成,到了这种时候,那已经是如箭在弦上,你是不发也得发了,如果你闷着不发,事拖长了,可就会发生些谁也无法预计的事情。何进你不早点下定决心,还拖在这里准备干什么?”
袁绍家是党人代表,而何进这位大将军,此时确是正需仰仗党人的时候,自然是不敢得罪于袁绍的。
于是以袁绍为司隶校尉,假节,专命击断;从事中郎王允为河南尹。
绍使洛阳方略武吏司察宦者,而促董卓等使驰驿上,欲进兵平乐观。
而到了此时,我们这位可怜的一直都只知道处在深宫中,做着不着边际的美梦的何太后才算是真的害怕起来,算是知道这次便是他那位身为大将军的兄长何进也是挡不住这等大势所趋了,遂只得罢了中常侍小黄门张让,赵忠等人,使得他们不得出入宫庭,算是应了个景,只想着就这般,能够让何进在宫外头能少受些来自于士族们的压力。
因为,何太后他也是明白,如今她这个太后的位置与何进这位大将军的位置,就跟张让,赵忠这等十常侍一样,在没有灵帝在时,就跟无根飘萍差不多,没得什么基础,所以,何太后也就留了个心眼,想着把这十常侍放在身边,到时候等他兄妹二人掌握朝政之后,就用这十条老狗继续去与士家大族们对咬。
只是,显然何太后这位无脑的女人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些,十常侍仍是好好地活在宫中,这与当初士人们想致十常侍于死地的结果相差的却是太远。
何况,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蛇,当初士族们就是因着这十常侍的陷害而被实行了两次党锢。
两次党锢啊,这对于士人们来说,那是何等的悲惨的事情,谁也不敢保证十常侍以后会否再得势而把他们这些士人们再来一次党禁。
所谓打蛇不死,必受其祸,他们已经怕了,何况众士人常读儒家经典,此等典故自是知之甚详,自是不会就此罢手的。遂又联名施压于何进,让何进尽快以收十常侍,还天下清宁。
何进终是顶不住这帮士人的压力,八月,何进入长乐宫,向他妹妹何皇后请旨尽诛诸十常侍以谢天下,并选三署郎入守宦官庐以为常侍。
十常侍是谁?那是号称在朝中能呼风唤雨的人物,早在何进入宫门时,十常侍即以明了。
当初灵帝临丧入葬之时,这位何大将军都敢称病不来,如今又急急入了长乐宫,哪能有啥好事,莫非当年窦氏之事要在我等身上重演耶?也不怪诸宦官如今被吓的草木皆兵,神经兮兮的,这种关乎于自家身家性命的事,实在是不得不担惊受怕。
着张让使内宦往长乐宫去偷听,对于何进的言语,自是一字不漏的听得满肚子。所谓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张让,段珪之辈自不是什么善良之辈,领了数十小太监并毕岚,赵忠等人,持了兵器自入宫内,伏于长乐宫外,待得何进与何皇后交代完,晃晃悠悠的出来,数十小太监并张让,段珪之辈一拥而上,可怜堂堂大汉朝大将军,往日杀猪无数,不想今日亦是尝到了这种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味道,怎一个爽字了得。
宫外何进部曲将吴匡、张璋,在外闻得何进被十常侍所害,当下不敢怠慢,一边使人通报了袁绍等人,一边自领兵入宫,欲尽诛十常侍。
却不想张让,赵忠之辈,虽然没有蹇硕那般牛,但也算是一号人物,杀了何进,当下即闭了宫门,以皇城之坚,就何进部将吴匡,张璋之辈,一时半会间又哪攻得进来。
直至日暮时分,虎贲中郎将袁术火烧南宫九龙门及东西二宫,一时间火势滔天,张让,段珪之辈不得守,不得以,只得入了长乐宫,劫天子及陈留王走暗道以出北宫而去。
此处也合该他董卓发家致富一回,此时董卓自接了何进旨意后,一路引兵往洛阳而来,却不想董卓还没赶至洛阳,何进已被十常侍所害,十常侍作乱被袁术所败,挟了小皇帝及陈留王逃出谷门,尽奔小平津而来,本来先往河内躲上一阵子的想法。却不想此时董卓大军正自从河内而来,再相撞见,哪还有那帮子阉人的活路,早被董卓门下那帮子西凉人一刀一个通通串了人型葫芦去了。
史记载:汉中平六年,十常侍作乱,杀大将军何进,挟天子与陈留王于北芒山,并州刺史董卓迎帝驾于北芒。时帝年十四,陈留王年九岁。
野史载:初卓与帝语,语不可了。乃更与陈留王语,问祸乱由起;王答,自初至终,无所遗失。卓大喜,乃有废立意。
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少好侠,以勇武而闻名于西凉,性粗猛而有谋断,从中郎将张奂平并州羌起家,领汉阳,陇西,定定,北地,上郡太守,西河羽林军,稍后迁为羽林郎,后因作战勇猛,因功迁为广武令、郡守北部都尉、西域戌已校尉,直至河东太守。至此,董卓可谓平步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