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阵凉风拂来的寒意尚未消去,听闻此言的石守信等人突然打了一个冷战。
于是赵匡胤的歌声开始回荡在这个轻风婆娑的秋夜,低沉,却不沙哑:
还记得许多年前的秋天,那时的我刚离开洛阳的家,
没有黄袍子没有兄弟,孤零零一个人浪迹天涯。
可当初的我却是那么快乐,虽然只有一匹老瘦的马。
在山间在寺院在高辛庙里,有我对未来无限的勾画。
凝视着此刻丰收的秋天,依然像那时追求的模样,
我穿上黄袍平定了二李,曾经的苦痛都随风而去。
可我感觉却是那么悲伤,岁月留给我更深的迷惘,
在这夜风习习的秋夜里,夜宵吃完我却忍不住惆怅。
虽然我如今贵为天子,快乐却连一个节度使都比不上……
就像旭日阳刚把这首歌翻来覆去地唱,终于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而且最后还上了&ldo;春晚&rdo;那样,石守信等五人听到此处也完全进入了角色。他们问:我们都以为当皇帝是个值得开心的事,为什么陛下还这么惆怅呢?
赵匡胤停下来,喝了一口水,说,皇帝这份工作,谁不想做呢?石守信大惊,跪下:现在天下大定,谁还敢有谋逆之心!太祖继续唱道:
&ldo;如果有一天你身不由己,被部下拥上将黄袍加披,
那么我只能悄然离去,把我的传说留在这秋天里。
人生苦短如白驹过隙,不如大家辞去工作回乡广置田地,
日日逍遥度过余生,你我之间再无猜忌。
等到有一天我们都悄然老去,美丽的传说会留在这秋天里。&rdo;
聪明人之间都是讲究点到为止,不聪明的只好被点到死为止了。石守信等五人都是聪明人,于是第二天纷纷向赵匡胤递交辞职报告,内容都是&ldo;昨晚喝酒回家,突感身体不适,担心在这个岗位继续干下去会有负圣恩,为国家带来损失,请求告老还乡&rdo;‐‐赵匡胤欣然应允,为他们分配了地方节度使的职务,却又告诉他们挂职即可,不用真去地方上就任,以后待在京城就好了。
随后,为了安抚众人,赵匡胤将女儿延庆公主嫁给石守信之子,昭庆公主嫁给王审琦之子、三弟赵光美则娶了张令铎第三女,加上刚刚建宋时候赵的妹妹嫁给高怀德,参加夜宴的几位当事人全成了儿女亲家‐‐只是不知道赵彦徽念及此处,会不会郁闷自己没生个儿子出来。
而在这之前的建隆二年三月,赵匡胤已经将殿前都点检慕容延钊改任山南东道节度使,让侍卫亲军都指挥使韩令坤改任成德军节度使,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岗位,从此不再设立此职。
第十四章他的国
夜宴之后,赵匡胤又干了些别的事情,说出来可以让日后提出&ldo;精兵简政&rdo;口号的李鼎铭晕死四遍,因为太祖施行的政策,可以归纳为&ldo;精兵繁政&rdo;。
宋初的军队建制是这样的:正规军称禁军,归中央直接掌管,和平时&ldo;列营京师,经备宿卫&rdo;,同时也&ldo;分蕃屯戍,以捍边围&rdo;,其统帅为殿前都点检。地方长官掌握的军队称&ldo;厢军&rdo;,总领于侍卫司;再往下是&ldo;乡兵&rdo;,是按户籍抽调的壮丁,或由各地自行招募来的地方兵,经过训练可加强地方上的统治;最后是&ldo;蕃兵&rdo;,是边区少数民族组成的军队,数量很少,必要时可以配和禁军作战。禁军统帅殿前都点检的权力非同小可,具体影响力参照赵匡胤登基过程。
针对这种情况,废除殿前都点检一职后,太祖首先进行军权分解,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分别由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都指挥司、侍卫步军都指挥司三司共同掌管,即所谓&ldo;三衙统领&rdo;,对各指挥使仅赋统兵之权;又设立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于是统兵的不调兵,调兵的不统兵,借用袁腾飞的话说,禁军统领就好比雇用司机,枢密院可以派车,禁军将领只负责开车。
同时以文官担任枢密使,掌管枢密院,开创文人调兵的先河。
接着是实行更戍法,就是禁军定期更换驻地,但将领不随军调动,以达到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目的。
关于这个想法的来源,斯诺说,夜宴前赵匡胤和赵普聊天,谈到&ldo;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rdo;之后,太祖问道:&ldo;就算权力分散,那如果各都指挥司培植个人势力,该当如何?&rdo;赵普略作沉思,把面前的杯子和赵匡胤的杯子对换了一下。太祖微微一笑,把杯子放回原地,里面的水互相换了一下,说:&ldo;不错,我也是这么想的。&rdo;于是随后赵匡胤下令:京城驻军有的要轮流到外地或边境戍守,有的要到产粮的地方就粮。这种轮流驻防的办法称为&ldo;更戍法&rdo;,官方的解释是锻炼士兵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经常更换将领,你们有机会见到更多的名人。
最后,是下令挑选一些具有相同特征的士兵,原则是琵琶腿(大腿粗壮)、车轴身(肩宽腰细),高度适中,体力强健‐‐听起来很像如今的干部‐‐作为&ldo;兵样&rdo;送到各路,然后将各藩镇所辖厢军、乡兵里面符合兵样特征的精壮之士,编入禁军。这样做的结果就像咱们去水果摊挑苹果,把个大的、色红的都选完了,剩下都是些干皱的、烂皮的,以后只好扔掉。以此类推,一旦某地身高体壮,武艺高强的厢军、乡兵都被编入禁军,剩下士兵的战斗力就会极弱,只能抓抓小偷、收拾收拾无证摊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