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战的结果就是李世民一口气把宋金刚,包括刘武周都给赶到了草原上。整个山西都重新回归了唐的怀抱。这一战对李世民来说,意义更为重大,因为他已经获得了唐朝军队的军心。
这一战可讲的也很多,不过李世民给我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坚决!
河南‐‐围攻洛阳,平王世充
解决了山西的意外,唐朝重新回过头来,把目标对准了东部地区。首当其冲的就是洛阳王世充。
三、少年英雄,领袖气度(5)
王世充才智非凡,口才极佳。但他致命的问题是黄发碧眼‐‐是个胡人。这点导致他的政治资源有限,号召力缺乏,很多猛将都不甘屈居他手下,往往投奔唐朝,如秦叔宝、程咬金等等。好在他还有个固若金汤的洛阳城。
攻克坚城,对李世民来说,是个棘手的难题。因为李世民最擅长的是骑兵,机动灵活,便于野战。但对攻取坚城,没有太多经验。前后围攻洛阳孤城达十月之久,却未进寸步。以至于将士&ldo;疲弊思归&rdo;,请求班师。攻坚乏术,可能是李世民军事上唯一的缺陷。事实上,这个缺陷后来在攻打高丽的时候,表现得更为明显,以至于屯兵坚城之下,久久不能攻克,终于铩羽而归,成了他一生最大的败笔。
在包围洛阳之前,李世民和王世充军队作战,曾数次陷入危机。都是因为他率轻骑亲自侦察导致的。实际上,几乎每次大战之前,李世民都要亲上前线侦察敌情。这可比阵前冲杀还要危险。因为侦察都是轻车简从,也没有后继援兵,一旦遇到大批敌军,很难逃脱。真可谓是孤胆英雄。但李世民乐此不疲。
一次在洛阳西部的慈涧,李世民寡不敌众,陷入重围,左右都很害怕,李世民让手下先回,自己亲自殿后。只见他左右开弓,敌人&ldo;皆应弦而毙&rdo;。经过血战,杀出重围,等回到军营,埃尘覆面,军中都不认得他,不让进。李世民只好再次免胄自言,才得入。摸清了敌情,第二天,李世民再率大军紧逼慈涧,王世充不得不撤回洛阳。
还有一次是在洛阳北部的邙山。李世民率五百轻骑,在前线遇到王世充万余人。结果双方一场苦战,居然杀敌三千。这看起来就像神话一样。不过也未必不是真的。因为当时双方作战,曾经出现过这样的奇迹:王世充派两个将领攻掠唐境,唐将王君廓用计将其击却,李渊特别下了一个诏敕慰劳说:&ldo;卿以十三人破贼一万,自古以少制众,未之有也。&rdo;看来十三人破贼一万,居然也是真的发生过。虽然用了计谋,那也是不可思议。以此看来,李世民率军五百,大败万人,并非不可能。那时唐军的剽悍善战,实在是令人神往。
而对于这支精锐之军的灵魂人物李世民,我们也不得不伸出大拇指,夸一句:剽悍!
河北‐‐虎牢决战,天下归一
李世民在对付王世充的时候,还打草搂兔子‐‐顺手把河北窦建德给灭了。
这一战,是李世民一生战功最辉煌的时刻‐‐著名的虎牢关战役。虎牢关,唐代都叫武牢关,因给他们祖先李虎避讳。所以,有虎字的,都要改,就连老虎也要避讳,改叫大虫。
其实,从战术来说,这次战役并没有太新鲜的东西。从前期的对峙消耗对方耐性,到决战的包抄战术,都是很成熟的操练。
只不过这次的胜利果实来得分外大些,是个意外的惊喜。其实这次胜利,很大程度上在于李世民有一股子冒险精神,通俗点说,李世民有赌徒的个性。冒险成功,所以他获得了意外大奖。
当时的境况,本来对唐军是相当不利的:内有久攻不下的洛阳王世充,外有窦建德的新锐之军,特别是窦建德的军队,从质量和数量上,都不输于唐军。搞不好就是一个左右夹击,血本无归。当时唐军内部,基本上都是持撤军的意见。这些意见是比较稳健的,不能算错。
但李世民坚持到底,不退反进,迎头而上。他要赌一把。他敢铤而走险,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是他性格中特出的一面。这也是后来他敢于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原因。
问题还在于,李世民虽然是个赌徒,但决不是一个鲁莽的赌徒,他是智谋在先的赌徒。当时李世民的如意算盘是:洛阳已经是唾手可得了,如果能堵住窦建德一阵子,抓紧时间攻下洛阳,那么,河南尽入唐朝,再回头全力对付窦建德,就有把握了。
这种情形并不是不可能出现的。事实上,后来在对峙过程中,窦建德没有能尽早决战,耽误了时机,损失了锐气。李世民抓住时机,勇猛出击。当唐军冲到夏军军营的时候,窦建德刚刚召集的百官会议匆匆散会,一下子阵脚大乱,窦建德意外被俘虏。这一把,李世民又赌对了。
这一战,表面上看起来比较冒险,李世民胜在运气,但从博弈的角度看,李世民的赢面是最大的,而李世民最善于把握机会。所以,这一战,李世民胜了,胜得冒险,胜得有道理。
爱拼才会赢。是的,如果我们用一个词来描述这个时候的李世民,那就是:拼搏!
四、从秦王到唐太宗‐‐天下
虎牢关一战奠定了唐朝的天下。然而李世民从虎牢关回到长安的时候,发现自己处境微妙,因为他已经是功高不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