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废止新法的同时,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变本加厉地迫害变法派及支持变法的官僚。除章悖外,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蔡确及一批官员先后遭排挤和打击,或贬或逐。守旧派罗织罪名,企图将他们置于死地。元枯四年(1089),守旧派将蔡确所作《东盖亭诗》引申评论,认为是讥讪宣仁太后,在此罪名之下,蔡确终被贬死于新州(治今广东新兴)。不仅如此,守旧派还将近百名变法派官员的名字分列于王安石、吕惠聊、蔡确的名下,冠以&ldo;亲党&rdo;之称,&ldo;榜之朝堂&rdo;,使他们永远不许重返仕途。这一系列的打击和迫害,令变法派官僚人心惶惶,被贬至建州(治今福建建瓯)的吕惠卿在谪籍9年之中,竟连一口冷水都不敢喝,唯恐因此患病,而受守旧诬蔑,指责自己悲戚愁叹。
守旧派对待新法和变法派可谓痛恨之极,但面对西夏的讹诈却又俯首贴耳。宋神宗时,宋廷大举发兵,两度征伐西夏,虽战场上失利,但战后,宋廷于宋夏边境要冲之地,建起塞门、安疆、葭芦、浮图、米脂等寨堡,从而加强了对西夏的防御工事,遏制西夏军队的进犯,也对西夏构成一定的威胁。神宗之后,西夏认为有机可乘,遂于元祐元年派使臣入宋,提出归还失地的要求。司马光和文彦博却不顾群臣反对,&ldo;只欲卑弱请和&rdo;,硬将安疆、葭芦、浮图、米脂4寨拱手送与西夏,以此换取一时的苟安。
元祐元年正月,司马光病重时,新法尚有部分未予废罢,为此他叹息道:&ldo;四患未除,吾死不瞑目矣。&rdo;他一面将废除新法的重任托付给吕公着,一面则抱病上奏,以求尽快悉废新法,&ldo;其意专欲变熙宁之法,不复较量利害,参用所长也&rdo;。守旧派的倒行逆施,一意孤行,引起朝野人士的普遍不满,希望司马光等人能以社稷为重,悉心辅佐宋帝赵煦,但这均无济于事。司马光虽为相一年后即病逝,但执政的宣仁太后依旧推行废止新法,恢复旧法的举措。直至元祐八年(1093)九月病逝,在整整的8年之中,司马光及其后继者全部废除了熙宁年间颁行的新法,史称&ldo;元祐更化&rdo;。这些守旧派官僚除依附于宣仁太后,有恃无恐外,几乎无视小皇帝赵煦,引起他极大的不满。待宣仁太后病故,赵煦亲政,遂再度起用变法派。严厉打击守旧派官僚,&ldo;元祐更化&rdo;终遭罢止。
注释1《皇宋编年备要》卷一八。
2陆游《老学庵笔记》。
3《长编》卷二五二。
4《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四七。
5《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四六。
6《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四九。
7《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五○。
8参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
910《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四九。
《长编》卷三六七。
《朱子语类》卷一三○。
苏辙《栾城集》卷四三。
《朱子语类》卷一三○。
《长编》卷五。
《长编》卷三九四。
第二十九章
洛蜀朔党争宋元丰八年(1085)三月,赵顼病故,年仅10岁的幼子赵煦继位,是为哲宗。英宗的皇后、神宗赵顼的母亲宣仁太后高氏又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处理军国大事。她早就对熙宁新法不满,临朝称制后,立刻纠集和起用反对新法的守旧派官僚,在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司马光、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吕公着、平章军国重事文彦博等元老重臣的主持下,不仅废罢了熙宁新法,又对变法派官员进行打击和迫害,或贬赵煦官出朝,或罢官免职,一时间保守势力气焰嚣张,变法派人人自危。然而,司马光等人的倒行逆施,不仅引起朝野变法派的反对,也激起守旧派内部一些官僚的不满,尤其是司马光&ldo;其意专欲变熙宁之法,不复较量利害,参用所长&rdo;1的一概否定新法的作法,曾招致守旧派官僚的反对。吏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范纯仁在熙宁年间因反对并拒不执行新法,而被贬出朝,被司马光重新起用后,却不同意不加区别而一概废罢新法,建议&ldo;去其太甚者可矣&rdo;2。他认为推行青苗法&ldo;利国利民&rdo;,当继续实行。对于免役法,他更认为:&ldo;此法熟议缓行则不扰,急行则疏略而扰,委非其人,其扰滋甚&rdo;3。为此曾劝说司马光谨慎行事。但这一切非但未能引乾酪马光等人的重视,反而招惹不满。中书舍人苏轼也曾是一位新法激烈的反对者,复出后,亦不满司马光悉废新法,主张渐改,尤其反对废免役法,恢复差役法,甚至提出用积存的3000万贯免役宽剩钱买田,实施给田募人充役之法,这与变法派的&ldo;给田募役&rdo;是一致的。在廷议役法时,他更是明确地表示支持免役法,当面告诉司马光&ldo;罢募役而复差役,正如罢长征而复民兵,盖未易也&rdo;4。尽管已惹怒了司马光,但苏轼依然抗争不已,&ldo;上疏极言衙前可雇不可差,先帝此法可守不可变&rdo;5。就连吕公着也提出新法不宜全废,对其小的弊端应予以矫正而后复行。其他又如中书舍人范百禄、兵部尚书王存、御史中丞李常、侍御史盛陶等一批为司马光所重用的守旧派官僚也都不同程度地反对司马光的做法,或主张推行部分新法,甚至上疏陈述复行旧法的种种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