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大宋王朝历代帝王表 > 第162章(第1页)

第162章(第1页)

全太后提出水土不服,向元世祖请求迁往南方,元世祖的皇后对全太后的遭遇特别同情,就帮全太后求情,但是元世祖担心节外生枝,没有同意,不过他并没有打算杀害全太后和宋恭帝,传说元世祖已经准备让恭帝与全太后在大都的深院中慢慢了却此生。可是到了公元1282年底,却突然命恭帝迁出大都,并将他安置在上都(今内蒙正蓝旗东边闪电河北岸)。还让全太后到大度正智寺庙削发为尼,不久全太后就悄无声息地死在了那里。原来福建有位僧人向元世祖解说了近日天相方面的事,说他夜观星相,发现土星有侵犯帝祚之势,所以按常例来推算,恐怕不几日将会有人要加害元世祖,希望元世祖多加提防。元世祖本来不相信这位僧人所说的话,可是在这位僧人离开没有多久,就有离大都不远的中山县(今河北省定县)官员禀报说:县内有一个狂人,自称是宋王,扬言要聚集人马,前往京师劫掠宋丞相文天祥,起兵复宋。

元世祖一听,这还了得,也不由得相信那位僧人说的。马上就把恭帝迁到了上都,然后杀害了已关押了四年的南宋宰相文天祥。次年又把降元的宋朝官员全部迁往内地,免除了后顾之忧。

一心向佛,仍然被杀至元二十五年,恭帝已经19岁了,元朝的统治也逐渐巩固了下来。这年冬天,元世祖赐给恭帝大量钱财并将他送到了吐蕃(今西藏地区)学佛。

恭帝到西藏后,入住萨迦大寺,并改名为合尊法宝,还学会了藏族的语言。恭帝聪颖灵慧,性情好合,他钻研佛经,还当上了萨迦大寺的主持。按理说,恭帝此时既已入佛,早已心无杂念,潜心修炼了。可是到元英宗至治三年时,恭帝却突然被赐死在河西(今甘肃省河西走廊),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他无意间所写的一首诗闯了大祸: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

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诗中所说的黄金台指的是战国时燕昭王在大都朝阳门附近筑的土台,燕昭王放黄金在台上,招揽天下贤士尽归己用。林和靖则是北宋著名的钱塘高士,一生孤傲,以梅为友。就是这首诗,恭帝便被元英宗以煽动天下人心的罪名处死了。

元英宗杀恭帝也是历朝历代的惯例。恭帝死了,天下宋人的心也就死了;恭帝不死,宋朝遗民总会在心中隐隐作想:宋朝江山仍旧还在,因为虽然端宗、卫王死去了,可是恭帝还活着,恭帝还会回来,他只是在某个地方出家而已。

宋恭帝是位有智慧的人,可是幼年继位,又生不逢时,想必心中自是有许多苦处,可是他潜心研究佛经,成了一代佛学翻译大师,曾经翻译了佛教中著名的《因明人正理论》作品,也算没有枉过一生。

第二十五章

陈桥兵变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世宗柴荣(又称郭荣)亲统大军北伐契丹,欲收复燕云十六州,不料身染重病,回师京城后不久病逝,其子柴宗训继立为帝,是为恭帝,年仅7岁。世宗统一北方大业未尽,&ldo;主少国疑&rdo;1,文武群臣忧虑重重,朝廷内外惶恐不安。职掌禁军大权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因此而成为朝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赵匡胤像赵匡胤(公元927‐976),涿郡(治今河北涿州)人。其父赵弘殷,行伍出身,历任五代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禁军高级将领,家住洛阳(今属河南),赵匡胤即出生于洛阳夹马营。因受家庭和当时社会尚武风气的影响,他自小喜欢武艺。青年时,他曾赋《咏日》诗,以言己志:&ldo;欲出未出光辣挞,千山万山如火发。须臾走向天上来,赶却残星赶却月。&rdo;表达了自己远大的抱负与豪情壮志。后汉时,赵匡胤应募从军,投奔在枢密使郭威帐下。干祐占四年(951),郭威于澶州(治今河南濮阳)发动兵变,随即统领所部闯入开封(今属河南),后汉隐帝为乱兵所杀,郭威遂取代后汉,创建后周。此次政变,赵匡胤积极参与并拥戴郭威为帝(是为周太祖),功绩卓著。事成之后即被授予东西班行首,典掌禁军。郭威养子柴荣(原为周太祖皇后柴氏之侄)任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府尹后,又改授赵匡胤为开封府马直军使。郭威病故,柴荣继位,不久擢升赵匡胤为归德军节度使,成为禁军高级将领。显德六年,柴荣病危之际,为防范皇族内部争权夺利而导致政变的发生,下诏,将郭威的女婿,殿前都点检张永德免除军职,而以赵匡胤接替,使之掌握禁军大权,以辅佐柴宗训。

显德七年正月元旦,赵匡胤以镇州(治今河北正定)、定州(今属河北)二州名义,谎称契丹与北汉相勾结,大举南下,入侵后周边境,因而请求朝廷急速派兵阻击、增援。宰相范质、王溥等人不辨真伪虚实,立即令赵匡胤率大军北上。待赵匡胤领兵出城之际,开封城内却到处传说&ldo;策点检为天子&rdo;2之谣。一时间,&ldo;士民恐怖,争为逃匿之计&rdo;3。然后周朝廷对此却一无所知。初三清晨,赵匡胤率军离开京城,日暮,驻军于距开封城东北40里处的陈桥驿(位今河南封丘东南陈布里奇城)。他将军中诸事悉交由其弟赵光义和亲信、谋士赵普代为处置,自己则入帐内饮酒,全然不问军中之事,直至醉卧榻上。

不多时,军营之中有都押衙李处耘、殿前都虞候李汉,超、内殿都虞候马仁踽、散员指挥使王彦升等禁军主要将领鼓噪而起,与赵光义、赵普等人商议,要拥立赵匡胤为帝。赵普对众人说:&ldo;兴王易姓,虽云天命,实系人心。前军昨已过河,节度使各据方面,京城若乱,不惟外寇愈深,四方必转生变。若能严敕军士,勿令剽劫,都城人心不摇,则四方自然宁谧,诸将亦可长保富贵矣。&rdo;4众人莫不赞同。第二天清晨,赵匡胤尚未起身,诸将领即蜂拥至其寝帐之外,赵光义入帐中请出其兄。赵匡胤出帐,众人纷纷拔刀抽剑,排列于庭院之中,齐声说道:&ldo;诸军无主,愿策太尉(时赵匡胤尚有检校太尉之衔)为天子。&rdo;5不等赵匡胤答话,众人便拿出事先已准备好的用于皇帝登基时穿着的黄袍,披戴在他的身上。赵匡胤无可奈何,便对诸将领说道:&ldo;汝等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rdo;众人异口同声道:&ldo;唯命是听。&rdo;6赵匡胤又说:&ldo;太后(指符后)、主上(指周恭帝),吾皆北面事之,汝辈不得惊犯;大臣皆我比肩,不得侵凌;朝廷府库、士庶之家。不得侵掠。用令有重赏,违即戮汝。&rdo;7众将领纷纷拜伏于地,表示遵从圣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