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景寒林图》是绢本水墨山水大立轴,长一百九十五厘米,宽一百六十厘米。以老辣沉稳的笔墨表现了大雪覆盖下的北方山水奇观:主峰高耸,群峰屏立,山势嵯峨,岩壑幽深,有河朔气象。山头遍作寒柯,通幅一无杂树。山腰萧寺,危径长桥,皆得自然。瑞雪满坡,寒林孤秀,物态冰凝,俨然三冬在目。山下岩体棱角分明,岸边有大树数重,后有村居,一人张门而望。空间虚实相应,笔法苍润雄伟,加上其淡墨烘染出的阴霾气候,都显示出作者确为写生妙手,体现出高深的艺术造诣。
从《雪景寒林图》的近景看,树干上隐约有&ldo;臣范宽制&rdo;四字。按上述范宽生平和脾性,也未闻其曾被召入宫廷,那为什么称&ldo;臣&rdo;呢?同时,范宽是否名&ldo;宽&rdo;也存在疑问。据《圣朝名画评》载:&ldo;范宽,名中正,字中立,华原人,性温厚有大度,故时人目为范宽。&rdo;《图画见闻志》&ldo;范宽&rdo;条有注:&ldo;或云名中立,以其性宽,故人呼为范宽。&rdo;《宣和画谱》也说:&ldo;范宽,一名中正,字中立。&rdo;&ldo;蔡卞尝题其画云,关中人谓性缓为宽,中立不以名著,以俚语行,故世传范宽山水。&rdo;似乎都表明这&ldo;宽&rdo;不是他的本名,是时人以他的脾性而称他为&ldo;宽&rdo;,因而使他的真名反而被淹没了。《中国历史大辞典&iddot;宋史卷》也载:范宽&ldo;原名中正,字仲立(一作中立)。性豁达大度,人呼之为范宽,本名反不显。&rdo;
由是,著名书画鉴赏家启功先生写了《鉴定书画二三例》一文,认为《雪景寒林图》确是范宽的画法,三拼绢幅也是宋画的特点。但从此画的题款来看,此图应是宋代范派的作品,而不是范宽的真迹。宋画多半无款,这是文物鉴赏方面的常识,但此画中的一株大树干上却有&ldo;臣范宽制&rdo;四字,纯属画蛇添足。同时,范宽只是时人称他的一个诨号,他会将诨号题为画款吗?就如包拯会自称&ldo;包黑&rdo;这个诨号吗?此外,这个&ldo;臣&rdo;字也大有疑问,以范宽生平和举止而言,他就是题画款,也不会称&ldo;臣&rdo;。
陈传席《〈雪景寒林图〉应是范宽作品》一文提出商榷,认为宋人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四范宽条是写:&ldo;范宽,字中立,华原人,工画山水。&rdo;&ldo;宽&rdo;为其名,&ldo;中立&rdo;其字。记载并不含煳。而且古人的名和字是相配的,名&ldo;宽&rdo;配字&ldo;中立&rdo;也颇相合,倒是所谓&ldo;名中正,字中立&rdo;有点不配。而&ldo;或云名中立,以其性宽,故人呼为范宽。&rdo;只是其条后的一个小注。其不作正文,表明只是出于传说。而后人不辨真伪,以此传说为真,有关记载大抵皆根据《图画见闻志》那一条小注的传闻,这种说法应属误传。如米芾是北宋人,不可能不知道范宽的名字,然而他的《画史》所记,皆用&ldo;范宽&rdo;,显然并不以此为诨号。
其实,范宽在自己画上题款并非只此一件。如米芾曾在丹徒(今江苏镇江)僧房里见到一幅如荆浩风格的山水画,&ldo;于瀑水边题&lso;华原范宽&rso;,乃少年时所作。&rdo;米芾是当时的书画大鉴赏家,他岂有搞错之理,可见范宽少年作画就已有题款的习惯,且自题&ldo;范宽&rdo;,&ldo;宽&rdo;必是其名,而非诨号。最有力的证明是,台湾学者也在肯定是范宽真迹的《溪山行旅图》上发现了&ldo;范宽&rdo;的款字,该画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艺苑掇英》第十五辑有文载,其图右下树阴处有&ldo;范宽&rdo;二字。这就更说明问题了:范宽性宽厚,只能说是人如其名,而并非因性格而得名。一些专家从作品的用笔风格上也认定,《雪景寒林图》和诸画史记载的范宽作品风格尚没有不符合之处,所以应看作是范宽真迹。
唯独这&ldo;臣&rdo;字还是令人费解,这是其他画上所没有的,从逻辑上分析,范宽不应以&ldo;臣&rdo;自称,此画也非献给皇帝之作品,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是否会由后人添加的呢?另外,范宽的名字问题,上面的解释也并不是已毫无疑问。毕竟《图画见闻志》没有明确&ldo;宽&rdo;就为其名,后注只是传说,其他诸书也未必尽抄《图画见闻志》。当然在没有更充分的证据之前,仅凭这些怀疑是不能轻易否定此画的作者是范宽的,只是此题款确实存在一定的疑问。目前书画界有持肯定论者,也有不置可否者。
第三十六章
柳永人品与作品柳永是北宋前期著名的词作家,是第一个大量创作长调慢词的专业词人,其毕生精力都献给了词的创作。他的词吸收了许多民间俚言口语,通俗易懂,一扫晚唐五代词人的雕琢风气。且精通音律,善于铺叙,曲尽委婉,对宋词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流传至今的《乐章集》,保存有近二百首词作,是一位有着较大社会影响力的作家。然而人们对其作品和人品的评价,却褒贬不一,甚至差之千里,也可谓一历史之谜。
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其生年不详,或说雍熙四年(987),或说景德元年(1004),莫判孰是。因为在家排行老七,世人或称柳七。出身于一个重儒世宦家庭,少年生活在京都开封。时代和环境给他安排的出路,无非只是熟读圣贤书,然后于科场追逐名利。但是,柳永有&ldo;善为歌辞&rdo;的天才,于是他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走向社会,融入民间,成为乐工的朋友,&ldo;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rdo;。柳永为此结识了许多青楼歌妓,为她们填词作曲,尽心尽才,有求必应。其词作在内容上颇有特色,艺术上的造诣更是不俗,传播很广,有谓&ldo;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rdo;,一时蜚声朝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