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如何,自己应该做一些事情了。
【危机逼近】
武德八年(公元625年)的年初,李渊做了一个决定,恢复关中十二军。
进入长安的第二年,李渊将自己的二十万兵马置为十二军,并将关内诸府划为十二道,每一道安置一军。这十二军的士兵分配有田地,平时农耕,战时出征。这种兵民结合的兵制称为府兵制。因为同时兼并了农业生产跟军队召集,这种兵制发挥了巨大的威力,成为唐朝横扫天下的保障。
在擒获刘黑闼后,李渊以为天下太平,留着府兵是一种浪费,于是废除了十二军。现在看来,这个决定太仓促了些。
恢复十二军后,李渊告诉他的秘书们,以后给突厥通信,不要用书,改用敕。
很多年前,为了争取突厥的支持,李渊亲笔将书改成了启,承认自己的附属地位。数年前,李渊终于将启改成了书,现在,他将正式将书改成敕。所谓敕,是由上而下发布指令。
恢复十二军,改书为敕。李渊终于发出了他积蓄已久的怒吼:
从今往后,对于突厥,服之则为吾臣,不服,朕将伐之!
接下来,李渊一反常态向突厥发起了主动进攻,并取得不少胜利。李渊的突厥政策从屈从到平衡再到反攻,用了整整八年,而反攻突厥并不只是一洗当年的屈辱。
在进攻中,有一个耐人寻味的安排,屡战屡胜,唐军头牌李世民再也没有领军出战过。这意味着,李渊要削弱这个儿子在军中的地位,以及大唐对他的依赖性。
唐朝总有一天需要接受没有秦王的日子。
李渊的这个暗示被李建成领会到了,这位仁兄为了使这一天早点到来,下了一点猛药。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虽然心里早有预感,但听到这个消息后,李渊心里还是吃了一惊。
他收到消息,自己的二儿子在夜里突然发病,症状为心病,吐血。最后,被人扶了回来。发病时,李世民在东宫跟李建成喝酒。
很显然这不是普通的吃坏肚子,倒像中了毒。
听到消息后,李渊亲自跑到李世民的住所,看望了躺在床上,大难不死的儿子,询问了当时的情况,然后,转头告诉随从,给东宫发个敕令,告诉太子,秦王素来不能喝酒,以后不准再夜饮!
完了?这个事情这样就算处理完了?
李世民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自己差点被毒死,而李渊竟然表现得像一个宿舍管理员,只是禁止吃宵夜。
怎么着,也该给一个交代吧。
李渊长叹了一口气,他觉得是该给一个交代了。
他想起了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情。
不久前,有人举报秦府车骑将军张亮在洛阳阴结山东豪杰,收买人心,意图不轨。
当然,这个举报人是东宫的人。
审问时,这位张亮很有点骨气,打死也不说,在套不出口供之后,张亮又被放出来。
虽然查无实证,但谁都知道,李世民你是在洛阳搞基地组织吧。
李渊坐了下来,望向还躺着的李世民,说出了他最后的解决方案。
&ldo;首建大谋,削平海内,都是你的功劳,我要立你为嗣,你又坚决推辞,而且建成年纪比你大,居东宫的时间又长,我不忍心夺去他的位子。现在你们兄弟水火不相容,还一起住在长安,一定会有纷争。我让你返回行台,留居洛阳,陕州以东由你主持,你还可以建天子的旌旗。&rdo;
因为李世民有篡改史书的不良记录,以上这段话通常被认为不是原话,这其中经过了相当的润色。而后面这一句,被改动的可能性极小。
听到父亲让他去洛阳后,李世民表示自己不愿意离开父亲,并当场流下了眼泪。李渊挥了挥手:
&ldo;天下都是一家,东都跟西都又很近,我要是想念你,随时都可以去看你,你就放心去吧。&rdo;
说完,李渊起身离开。
这一年李渊六十岁,从这几年他连续生二十个儿子的事迹来看,李渊并不服老,身体也倍儿棒,眼不花,耳不聋,骨质未疏松,腰未垮。但在转身离开的这一刻。李渊突然感到莫名的疲惫,将一切掌控于手心的他第一次觉得力不从心。
这便是老去的感觉吧。
在长安城里,李建成感觉自己最无辜,自己明明是老大,一切按套路来不就行了吗,偏偏跑出来一个咄咄逼人的二弟。李世民觉得自己最冤,明明这天下是自己拼了老命打下来的,为什么最后让那个坐在长安城享福的人接班?李元吉也恨上天不公,不给自己早投胎的机会,也不给自己统率兵马的能力。
他们都不知道,长安城里,最苦恼最无奈的人是他们的父亲。
这位隋末群雄逐鹿的胜出者战胜了许多强劲的对手,这个名单里包括狂放的杨广,凶悍的薛举,骁勇的刘武周,聪慧的李密,狡诈的王世充,豪迈的窦建德,等等。可在自己的家事上,他善于成名创业的谋略第一次失去了作用。
这大概不仅仅是靠智力就可以解决的难题,这个难题曾经困扰过秦王汉祖,曹武隋文。现在,李渊给出了他的答案。
李渊用骨肉分离,兄弟分处来解决这一难题。这不算是一个高明的方案。但这是他能想到的唯一方案。
李渊的处置方案传到东宫,李建成彻底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