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艺术,千载难逢的战机,转瞬即逝。敦克尔克战役,德军为何突然停止前进,由此丧失全歼英法联军的战机?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五月二十四日希特勒下达了「停止前进」的命令。至于希特勒为什麽下达「停止前进」的命令,至今仍然是未解的历史之谜。有研究者说是出于德军统帅部对进军过于快速的装甲部队的担心;也有研究者说是出于希特勒希望与英国作政治交涉的失误。不管原因何在,历史性的错误已经铸成。
我追究秦末的历史到戏水周文,联想古今,感慨万端之馀,每每心存疑虑。周文其人,是陈胜政权中难得的军事人材。战国末年,他在项燕军做视日,身为作战参谋参加过秦楚大战;吴广军荥阳受阻,他出奇策,领奇兵,一举攻下函谷关,集结数十万大军抵达戏水东岸,充分显示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抵达戏水以后,迅速挥军西进,一举攻克咸阳,正是周文既定的战略目标,岂能有止军不进、贻误战机的稍许踌躇?合理地推想,周文军之所以未能渡过戏水西进,不是不进,而是不能;之所以不能,当是遭遇到了无法西进的意外阻挡。
司马迁记载周文军在戏水停留的事情,主要见于《史记?陈涉世家》。司马迁说:周文「行收兵至关,车千乘,卒数十万,至戏,军焉。」对于这段重大史实,仅仅用了聊聊十六个字。据这十六个字所言,周文一边进军一边扩大军队,一直抵达函谷关,拥有战车千乘,兵士数十万,进而抵达戏水,驻军于此。对于周文军为何在骊山停留不进,完全没有交代,紧接著就说章邯请淮二世赦免骊山的刑徒和奴隶,编入军队击败周文,周文军退出函谷关。
周文攻破函谷关抵达戏水与秦军大战,是在二世元年九月。戏水战败后退出函谷关,在曹阳(今河南陕县西南)与秦军又战,战败,是在二世二年十一月。退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再与秦军激战,兵败自杀,是在曹阳之战后的十馀天。三个月间,秦楚间数十万大军三次大战,其激烈的程度可想而知;然而,《史记》仅仅用了八十馀字记载这段史事的流程,对于具体的战况,完全没有提及,特别是关于秦军的情况,除了主帅章邯的名字和他提议赦免刑徒、奴隶编入军队的聊聊数语外,更是一概阙如。我多次感慨,古史往往是挂一漏万,挂一漏万的记事,受文言文语体的限制,往往语焉不详;细节的阙如,更是通行惯例。与此关联,周文数十万大军为何在戏水停留不前,坐失一举攻入咸阳之战机的千古疑案,依靠现有的史书文献,不可能得到解答。历史真相的解明,必须另寻出路。
西元一九七四年三月,在骊山秦始皇陵园东侧,发现了兵马俑坑。一、二、三、四号俑坑中,八千馀具兵马俑,按照作战陈兵的阵式排列,忠实地再现了帝国秦军的原貌。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兵马俑的风格,完全是写实:四个俑坑的排列,是秦军的实战布阵;兵马俑的塑造,以实在的秦军部队为原型;八千馀件兵马俑所组成的军团,如实地再现了秦军的组织和阵容。兵马俑,是安置于地下保卫始皇帝的秦军精锐部队;它的原型,当是秦的京师卫戍部队,即所谓京师军之一部。
秦帝国的京师军,有郎中令军、卫尉军和中尉军三支部队。郎中令军是皇帝的侍从武官团,由大夫、谒者和郎三种官吏组成,在皇帝身边负责侍从警卫,由郎中令统领。郎中令是皇帝的侍从总管、内廷警卫总长,大夫是皇帝的内廷参议,谒者主要负责皇帝的礼宾司仪,大夫和谒者的数量不多,大致各有数十人左右。郎中令下属的主体部分是郎官,数量最多,作用也最为重要,他们既是皇帝的侍从近卫,也是出仕官员的预备队,人数没有一定,多的时候总数可以到一千人左右。在郎中令下属的三种属吏中,负责侍从警卫的郎官,比照军事组织编制,由郎中令下的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车郎将、户郎将、骑郎将等分部统领,是一支小而精的侍从武官团。
卫尉军是皇宫宿卫军,由九卿大臣之一的卫尉统领,负责京城内外诸宫城城门的警卫及其城内的治安,皇帝出行时也要承担安全警卫的工作。卫尉属下的部队由卫士组成,卫士是定期服役的士兵,一年轮换,数量在两万人左右,他们分别屯守各个宫城要所,沿宫城内城垣设营帐居住,分散驻守,没有统一的营垒。
中尉军因由中尉统领而得名。中尉掌管首都内史地区的军事和治安。由于内史是首都所在,性质特殊,中尉作为内史地区的军事长官,兼有中央官和地方官两重身份,跻身于国务大臣之列,成为九卿之一。中尉的职务,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负责内史地区的守备保卫、治安维持、地方军之管理。这种职务,大体相当于帝国地方各郡的郡尉。二是统领京城卫戍部队,负责首都咸阳的守备、中央各官署的保卫、中央武库的管理,皇帝出行时率领部队先导扈从,清道警卫。这种职务,相当于中央军事大员的职能。中尉所掌管的军队,大体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一为分散在首都内史各县的地方军;其一为集中屯驻在咸阳宫城外的京城卫戍军。京城卫戍军,约有五万人左右,主要由内史地区徵召的服役士兵组成。他们年年冬季在本籍地区接受军事训练,经选拔编入卫戍军服役一年,期满轮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