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精彩摘抄 > 第1章(第1页)

第1章(第1页)

[史学研究]《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出书版)》作者:李开元【完结】

编辑推荐

秦帝国轰然倒塌,废墟中掩埋了大量沉寂千年的秘密。历史学家李开元,摆脱了专家学者的小心翼翼与沉闷,实地踏查当年遗迹,以对历史格局的宏观把握,揭示了从秦末到汉兴的大量史实真相,复活了中国史上这段惊心动魄的传奇。

内容推荐

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嬴政和汉帝国的创建者刘邦,像是隔代的两位开国君主,其实仅相差三岁,他们都是从战国衰世走出来的同一代人。秦始皇驾崩时,刘邦四十七岁,从泗水亭长任上起兵反秦,开启了他的传奇大业。本书从指出人们的历史错觉入手,以历史学家最为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秦帝国崩溃的经过,以及刘邦、项羽等英雄豪杰崛起的历程。

对于秦,近五十年来有很多重要的考古发现,包括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掘和大批秦简的出土,刷新了我们对秦帝国和秦始皇的认识。本书是第一部叙述体的史学作品,将史书的记载与文物简牍、实地考察相结合,全新讲述秦帝国的始末。

作者简介

李开元四川成都人,1982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留校担任田余庆先生助教。1989年获东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日本就实大学人文科学部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秦汉史。除本书姊妹篇《楚亡:从项羽到韩信》外,还著有《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2000)、《秦谜:重新发现秦始皇》(2015)等。

媒体评论

因为时代的局限,我走得少,受时代的恩惠,作者走得多。多走,走出治史写史的特色来,这是难得。多走,走出行走历史的理念和风格来,这就可贵了!

‐‐田余庆(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李开元的书为什么受到欢迎?在他出色的语言表现背后,蕴藏着多年学术研究的深厚功底,更有打破常规的开拓情怀,所以能够再叙历史,营造一个古今交汇,鲜活生动的新世界。

‐‐刘复生(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

《秦崩》最初的章节,发表在&ldo;象牙塔&rdo;网上。秦始皇与刘邦只有三岁的年龄差、他们是同一代人的话,立刻吸引了我,让我一气通读下去。

‐‐陈爽(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

历史的感觉(代序)

感觉,是被历史学遗忘了的一个话题。

之所以重提这桩旧事,是因为一桩小小的发现。

多年以来,我一直有一种印象上的错觉,秦始皇嬴政和汉高祖刘邦,彷彿是隔世的两代人。

考究起来,这种错觉的产生,在于我所阅读的书籍和所接受的教育。浏览教科书,翻阅文献论著,秦始皇建立秦帝国,汉高祖建立汉王朝,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天下,汉高祖灭亡秦国再封王侯,二人确是活跃于不同时代的不同历史人物。不过,当我自己著书教人,试著对这两位历史人物作仔细的考察时,才发现事情并非尽是如此。秦始皇生于西元前二五九年,汉高祖生于西元前二五六年,他们之间只有三岁的年龄差。秦始皇死于西元前二一○年,享年五十岁,汉高祖死于西元前一九五年,享年六十二岁,他们曾经在同一天空下生活了四十七年。所以,以自然年龄论,嬴政和刘邦是同一世代的人,隔代的印象,是时代区分割裂人物,历史观念影响历史时间的结果。

这样一桩小小的发现,小到只能说是一种历史感觉的矫正,却使我感受到了莫大的乐趣。我进而深入地追寻下去。

在刘邦与秦始皇共生的四十七年间,历史经历了战国和帝国两个时代,七国争雄的馀绪延续三十馀年而一统结束,秦帝国强暴专横十馀年又濒临崩溃。刘邦四十七岁起兵反秦时,人生已经过去了大半,他的前半生,都是在战国时代度过的,他的人格和思想,与他的同时代人一样,都是在战国末年,由当时的风土人情和时代精神抚育定型的。入秦以来,受帝国时代世风变化的影响,一代人的生活环境和精神风貌有所变迁,然而,秦末之乱爆发,保留在人们头脑中的战国时代的历史记忆复活,刘邦与同时代的英雄豪杰们一道,恢复战国,复兴王政,承前启后,复旧革新,一同开创了后战国时代的历史局面。

在后战国时代,战国七雄复国,合纵连横,纷争并立再现,诸子又开始游说,百家重新争辩,游侠复活,豪杰风起,前后六十馀年间,历史彷彿回到了战国末年。这种后战国时代的新观念,也许又是一桩历史发现。不过,这桩发现,已经是一种昇华了的历史感,是由直观的感觉出发,通过历史研究而提炼出来的一种时代精神。

在这种新的历史感的引导之下,我从刘邦开始,追述后战国时代的英雄豪杰,探寻他们的踪迹,连带著将战国末年的人情风土,一一复活出来。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小书,就是我复活这一段历史的部分结果。

这本小书,先在中国大陆出版,得到大陆读者的认可。如今有幸在台湾出版,使我在高兴之馀,又滋生一种当下的历史感。

我没有去过台湾,我与台湾朋友的最初接触,是在日本留学期间。八○年代的日本安定繁荣,民风淳朴,法制井然有序,常常使我想起秦汉时代的古国。台湾学生不张扬的言谈举止,厚重的礼节文字,使我感到亲切,回想起典雅的古代文化。后来在学会上与台湾的同行有了更多的交往,胡适和傅斯年时代的北京大学和中央研究院的记忆,往往在瞬间弥合了历史的断裂。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