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孔子的意思,不仁的人总是充满了欲望,总是有很多不好的念头,因此总是在算计别人,总是觉得自己吃亏,因此不会长久地快乐。只有仁者知足常乐,知者常足知乐。
说来说去,知者比仁者活得滋润。大致,颜回就是这里孔子说的仁者,子贡则是知者。
什么是仁?孔子这里的说法,安贫乐道就是仁。
学会了仁,就可以穷快活?穷不穷,跟仁不仁没什么关系。快乐不快乐,跟仁不仁也没什么关系。那为什么穷快乐就跟仁有关系呢?
【现实解说】各人有各人的活法,要饭的不等于不快乐,腰缠万贯的也不等于快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快乐和烦恼,跟仁挂不上钩。
1315(43)★★
子曰:&ldo;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rdo;
【译文】孔子说:&ldo;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真正爱人和恨人。&rdo;
【解析】如果心中没有仁,那就不懂得什么是爱什么是恨,大致是这个意思。
孔子强调什么的重要性的时候,往往说得很绝对。年轻时候宣扬礼,礼就是仙丹灵药;如今强调仁,仁就是无往不克,礼就不重要了。前面说到&ldo;不仁者&rdo;如何,此处说到&ldo;惟仁者&rdo;怎样,似乎世上只分成两种人:仁者和不仁者。
【现实解说】俗话说:野百合也有春天。俗话还说:美国也有乞丐。所以,话不要绝对。爱和恨本是人性的原始,跟仁没关系。
1316(44)★★★
子曰:&ldo;苟志于仁矣,无恶也。&rdo;
【译文】孔子说:&ldo;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或:不会被人所憎恶)。&rdo;
【解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要做到这一点,当然也就不会做坏事。
在这里,孔子继续强调仁的绝对重要性。如果怎样,就怎样,这样的句子,孔子从前是很少说的。世上没有绝对正确的人,有的话,就是上帝。世上也没有绝对正确的事情,有的话,就是宇宙的运行。所以,当一个概念被绝对化之后,这个概念及被虚化了。
当孔子将&ldo;仁&rdo;的高度提升到&ldo;绝对&rdo;级别的时候,&ldo;仁&rdo;实际上就已经成为一种精神,就已经无法实现了。
【现实解说】不知仁为何物,如何苟志于仁?我看,还是&ldo;己所不欲,勿施于人&rdo;实在些。
1317(623)★★★
子曰:&ldo;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rdo;
【译文】孔子说:&ldo;知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知者喜欢活动,仁者喜欢沉静。知者快乐,仁者长寿。&rdo;
【解析】四川地名有乐山,有仁寿,想来都是出于这里了。
为什么知者乐水呢?因为水是流动的,可以看到变化,利于观察;为什么仁者乐山?因为山是静止的,可以抑制人的欲望,利于思考。为什么知者乐?因为知者常有新想法;为什么仁者寿,因为与世无争。
孔子在把&ldo;仁&rdo;精神化之后,需要给出定义给出描绘了。所以,开始总结仁者的特征了,顺便把知者也带上。幻化到人间,就是孔子带着子贡。基本上,孔子就是按照自己和子贡的性格特点来定义仁和知的。
在这里,仁者的最大特点是沉静、爱山,孔子就是这样的。仁者的好处是什么呢?长寿。基本上,孔子说这话的时候过了七十了。人活七十古来稀,孔子差不多是当地长寿冠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