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发生的近因为山东问题,既发之后,在未获满意解决之前,热血沸腾的学生自不甘罢休,政府的高压手段与顽固的态度,愈增加了他们的愤怒。五月五日,为援救被捕学生,继续要求惩办卖国官员,拒绝巴黎和约,实行罢课。第二天,大学、专门、中等学校学生成立北京学生联合会,女生同样参加,这是第一个学生组织。上海、天津与留学日本的学生,以及南北名流、社会团体,一致支持。总统徐世昌为所震慑,将被捕学生释放,各校复课,学主得到初步的胜利。因段祺瑞派的挟制,徐世昌禁止学生再行纠众扰乱秩序,将滋事学生送法庭办理,慰留请求辞职的曹汝霖等。当权的亲日派与厌恶新思想的保守派认为此次事件实为主张思想学术自由的北京大学所致成,蔡元培被迫辞职,教授学生请求挽留,为内阁拒绝,北京各专门学校校长全体请辞。徐世昌续下不准学生干政集会令,罢免同情蔡元培的教育总长傅增湘。五月十九日,北京学生总罢课,宣传反日,抨击政府。日本公使向外交部诘问,要求禁止学生活动,日本军舰集中天津、上海、南京、汉口,无异火上加油,包括北京、天津、济南、太原、上海、杭州、南京、福州、安庆、开封、武昌、长沙在内的全国大小二百余城的学生一致罢课,北京教职员联合会同时成立,以为后援。段祺瑞悍然不顾,仍主签字和约。徐世昌再制止集众游行演讲,取缔学生组织,并为曹汝霖等辩护。六月二日,北京二次逮捕学生,学生毫不畏惧,次日大队出动,被捕者约四百人,北京大学成了临时监狱。六月四日,宣传讲演的学生倍增,被捕七百余人,有五千余人自请入狱,一千余女生向总统府抗议,教职员慰问在狱学生。政府始感高压手段无效,撤退包围北京大学军警,徐世昌派人慰问学生,学生获得了第二步胜利。五月四日北京学生举行示威之时,曾吁请全国工商界一致奋起。两天后,即得到北京商会、上海商业公团联合会、江苏省教育会的响应。上海国民大会不仅要求惩办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并及段祺瑞、徐树铮;不仅要求收回青岛,并要求废除一切有损国权的条约。五月中旬以后,北京、天津学生代表陆续到达上海,会同当地学生向商人劝说,做实际抗争。及北京大捕学生,六月五日,上海实行罢市,声称此举纯系爱国热诚,并非排外。继之而起的有南京、宁波、厦门、镇江、苏州、无锡、扬州、芜湖、安庆、九江、杭州、汉口、济南、天津、开封各大城市。
工人方面,初有济南、北京的集会,参加者以千万计。上海罢市的同一天,大规模的罢工爆发,纺织、印刷、机器、烟草、邮政、电话、电车、轮船、码头、建筑各业,-一卷入,总计约六、七万人,交通瘫痪。京汉铁路北段,京奉铁路西段的部分工人,相继参加。1上海国民大会声言推倒北京政府,赶走徐世昌、段祺瑞。在举国汹汹之下,政府不得不于六月十日罢黜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甚至安福俱乐部亦通电反对巴黎和约,愿顺从民意,徐世昌向国会请辞,可说是学生第三步胜利,亦是民众运动的胜利。
六月十二日,上海罢市终止,工人大都复工.惟仍抵制日货,提倡国货,学生以不签巴黎和约的要求尚未贯彻,不肯复课。六月十六日,正式在上海成立全国学生联合会,与山东及各地人士赓续力争,直至和约不签字后,始于七月二十二日,由全国学生联合会宣告停止罢课,学生获得了最后胜利。2
----------
1罢课、罢市、罢工,合称&ot;三罢&ot;。2是年十一月,福州日人枪伤检查日货学生,北京、天津、济南等地学生及各省代表向政府请愿抗争,遭军警殴打,至一九二0年二月,方告平息。
五、新思潮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九一五至一九一八年,为新文化运动的第一期,几乎是倾全力于思想解放;一九一九至一九二一年,为第二期,几乎是倾全力于宣扬西方思想,凡是中国所无,前未之闻的学说主义,无不视为救世良药,尽量输入,一律欢迎,尤喜爱新鲜而有刺激性的各种社会主义,近于一种宗教热。新的出版物风起云涌,可说是百家争鸣,各是其是,掀起了新思潮的波澜。
&ot;五四&ot;示威事件之前,鼓吹新文化的报刊仅有《新青年》及发行甫数月的《每周评论》、《新潮》、《国民》等。&ot;五四&ot;示威事件之后,自一九一九年六月起,年余之间,新出的周刊、旬刊、半月刊、季刊,多达四百种左右,大都为大学、专门学校及中等学校学生所创办。他们的学养有限,而热情勇气信心至强,白话文已经流行,又给以写作的便利。一向领导革新运动的孙中山、梁启超两派,亦积极参加。一九一八年,孙中山自粤到沪后,致力革新工作,专意著述。在&ot;五四&ot;事件的同月,所著《孙文学说》,一名《心理建设》出版。上海罢工、罢市后三天(一九一九年六月八日),在他指导下的《星期评论》及《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出版。又月余,《建设》杂志(月刊)出版。1十二月,陈炯明在福建漳州发刊《闽星》(半月刊)。梁启超于一九一八年十二月,自上海赴欧洲,行前深悔过去之不当从事政治,今后决为思想界尽力。&ot;五四&ot;事件后四月,他所发起的《解放与改造》(半月刊)在上海出版。上海《时事新报》为梁派的机关报,发刊《学灯》副刊,和梁派有关系的北京《晨报》特辟《晨报副镌》。2成立一年的少年中国学会,是一个政治性兼学术性的团体,会员的知识水准高过一般青年学主,至是积极展开工作,一九一九年七月及次年一月,分别在北京、南京出版《少年中国》、《少年世界》(均月刊);3成都分会有《星期日》(周刊)。湖南长沙的新报刊独多,不到半年,单是周刊就有十种以上。此外重要的刊物,在北京有《新生活》、《新社会》(均周刊)、《曙光》(月刊),在南京有《少年社会》4(周刊),在上海有《太平洋》、《新教育》(均月刊)。54商务印书馆以往出版的各种刊物,如《东方杂志》、《妇女杂志》等,素来保守,现在-一更新。《小说月报》改变更大,一九二一年一月,由新文学家组织的文学研究会编辑。同年夏天,另一文学团体创造社成立。次年五月,出版《创造季刊》。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