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ldo;口&rdo;字,四面有墙,封堵得严严实实,方能放的正、摆的牢。说话口风要紧,不该说的不多说一句。唯有如此,才能活得稳妥踏实,不为自己招惹是非,也不为别人招惹是非。
(本章完)
第37章不做&ldo;差不多先生&rdo;
第八章4不做&ldo;差不多先生&rdo;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都学他的榜样。
‐‐《差不多先生传》
一个人性格上宽厚,不较真儿,无疑是招人喜爱的。试想,一个朋友,如果处处钉是钉、铆是铆,交往时你有针尖儿大的毛病他也不放过,这样&ldo;放大镜&rdo;似的人显然让你受不了。如果这个人有什么事&ldo;差不多&rdo;就算了,自然让你感觉舒服得多。
凡事&ldo;差不多&rdo;就好,似乎是国人千年来做人的精髓,这样的人被认为是宽厚、通透,是无数人做人的目标。对此胡适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不但用全新的眼光审视了国学,还用全新的眼光审视了国人的做人态度。胡适曾专门写了《差不多先生传》对此进行了批判,在胡适笔下,&ldo;差不多先生&rdo;是国人的缩影:
你知道中国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着实是个宽厚的好人,他的座右铭就是&ldo;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rdo;他对别人宽厚,对自己也宽厚:
差不多先生在一个店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ldo;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rdo;
&ldo;差不多先生&rdo;习惯了什么事马马虎虎、能将就将就,他无法理解世上那些认真做事的人:
有一天,差不多先生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ldo;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8点30分开,同8点32分开,不是差不多吗?&rdo;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很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ldo;差不多先生&rdo;显然不明白什么是&ldo;细节决定命运&rdo;,再雄伟的建筑也是一块一块的砖瓦垒起来的,再宏大的湖泊也是一道一道的溪水会聚成的。小事不严谨,会对事情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ldo;差不多先生&rdo;最终因为他&ldo;凡事差不多就好&rdo;的人生哲学送了命。
有一天,差不多先生忽然得一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先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到:&ldo;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rdo;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哈佛教授西奥多?莱维特说:&ldo;魔鬼藏于细节,一个个细节组合起来的能量能摧毁一切。&rdo;这句话看起来危言耸听,其实时时刻刻在我们的生活中被验证。
万事皆因小事起。不要忽视细节,一个墨点足可将白纸玷污,一件小事足可招人厌恶。细节往往能彰显奇特的魅力,它可以提升你的人格,使你博得他人的青睐,获得更好的机会。平时生活中看似很细微的事情也会毫不留情地影响整个事态的发展,也许它只是无数砖头中的一块,却导致了整座大楼的倒塌;也许它只是一个棋子,却影响了整盘棋局的输赢……
可惜,多少人都无视细节,从没有想到细节对生活的意义大师笔下的&ldo;差不多先生&rdo;在咽气之前留下遗言说&ldo;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是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rdo;这种想法无疑荒诞不羁,可人们对此的反应很值得深思: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ldo;细节决定成败&rdo;已经是当今社会人人接受的观念,然而我们头脑里,还有着挥之不去的&ldo;差不多先生&rdo;情结。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能找到胡适笔下这位&ldo;差不多先生&rdo;的影子,他的观念左右着我们的生活,我们明知身有其弊,却难得改观。要想彻底摆脱掉凡事&ldo;差不多&rdo;即可的旧观念,就要树立起细节至上的精神,用&ldo;精确&rdo;代替&ldo;差不多&rdo;。
(本章完)
第38章四海一家亲,八方皆兄弟
第九章广植人脉,人情林里四时花开不败
1四海一家亲,八方皆兄弟
人们希望在人生的每一天看到的都是春天的繁华景象,满眼没有秋风冬雪带来的万木凋敝的荒凉。这确实不符合常理,然而却不是痴想、妄想‐‐只要在力所能及时广植人脉,那么即使人生的巅峰过去,你目力所及处依然会花开似锦,装点着那些本应荒凉的人生季节。
不论你是哪里人,胡先生总有办法把你攀来攀去最后攀到他们安徽头上!
‐‐《悼大师,话往事》
胡适有很重的乡土观念,他常常称&ldo;吾徽人&rdo;、&ldo;我们徽州&rdo;或&ldo;我们安徽&rdo;,这在今天的人看来是很难想象的。在人们的印象中,胡适是个世界主义者,怎么会被乡土狭小圈子所束缚?胡适有开放的世界观不假,但乡土观念并没有与其观念相悖,乡土观念在胡适的生活中并没有表现出局限性,反倒帮助他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梁实秋就曾说,胡适很爱攀同乡关系,好像天下之人皆源于安徽,安徽之人皆源于绩溪。例如梁实秋的太太程季淑是安徽绩溪人,与胡适是同乡,于是,梁实秋在胡适那里就有幸成为了&ldo;他们的安徽姑爷&rdo;。
胡适喜爱与人结交,而且他结交人不看出身,上到官僚大员,下到贩夫走卒,都是他的朋友。他的乡土观念在结交朋友时也发挥了作用。苏雪林在《悼大师,话往事》一文中回忆,一次梁实秋随胡适去徽菜馆吃饭,一进门,伙计就大声吆喝:&ldo;绩溪老倌,多加油呀!&rdo;‐‐徽州地瘠民穷,吃饭时&ldo;多加油&rdo;就是好菜。老乡结交到了菜馆里,下馆子都找到了回家的感觉,可见胡适攀同乡攀的是很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