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潜伏在第比利斯的贝索找到了索索。他发现索索是个钱袋子,可以为他对酒精的依赖买单。他找到了神学院院长,要求让儿子回到自己身边:&ldo;让他走吧,因为我需要他来照顾我!&rdo;斯大林虽然想减轻&ldo;贝索以及和他一样的人的苦难&rdo;,却依然对贝索&ldo;无动于衷&rdo;。最终,贝索放弃了索索。
据斯大林回忆:&ldo;有一次,守夜人告诉我我父亲在门外等我。&rdo;斯大林跑到楼下,发现父亲就站在那里。&ldo;他连声招呼都没打,便径直说道:&lso;年轻人,你已经把你父亲完全忘了,是吗?好吧,我得去另一个城市工作了。&rso;&rdo;
&ldo;可我没有钱帮你。&rdo;斯大林回答说。
&ldo;闭嘴!&rdo;贝索大吼道,&ldo;你至少得给我3卢布。不要像你妈那样吝啬!&rdo;
&ldo;不要大吼大叫!&rdo;索索说,&ldo;这里是我的寄宿学校。如果你不离开,我会让守夜人请你离开。&rdo;
据斯大林回忆,他的&ldo;威胁起了作用&rdo;,&ldo;父亲咕哝着溜回到了大街上&rdo;。
每当假日来临,索索就会回哥里看望他亲爱的母亲。凯可回忆道:&ldo;虽然他已经开始长胡子了,但依然像个5岁的孩子一般偎依在我身边。&rdo;不过,他的大多数假日时光都是在茨罗米度过的。那里有他富裕的跛脚朋友米哈&iddot;达维塔什维利。斯大林回到神学院,升入二年级。他的成绩变得更加&ldo;优异&rdo;了,名列全年级第五。他开始创作诗歌。
这一学期结束的时候,索索带着他写的诗来到了著名的《伊比利亚报》办公室。在那里,他得到了伊利亚&iddot;恰夫恰瓦泽王子的接见。恰夫恰瓦泽是格鲁吉亚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相信理想中的格鲁吉亚应该是个由开明贵族统治的农业社会。
王子颇为欣赏索索的诗作,把他引荐给自己的编辑。最终,斯大林发表了五首诗‐‐相当不错的成绩。伊利亚&iddot;恰夫恰瓦泽王子称斯大林为&ldo;眼神灼人的年轻人&rdo;。早在他以革命者身份在格鲁吉亚出名之前,他作为诗人的名声已经在那片土地上传开了。
[1] 神学院学生主要是没落的贵族子弟和神父的儿子。他们不是最富有的人,但当然比斯大林的境遇好得多。哥里警长的儿子达夫里舍维以及其他家境好些的学生‐‐比如斯大林未来的同志加米涅夫‐‐入读了第比利斯大学预科男校。而有钱的叶格纳塔什维利则把他的儿子瓦索和萨沙送到了莫斯科的一家预科学校。在斯大林掌权的那些年,神学院门口有一块碑,其上题字为:伟大的斯大林‐‐布尔什维克党和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领袖‐‐于1894年9月1日至1899年5月29日在这所前神学院生活及学习,并指导了第比利斯的地下工人运动。
[2] 斯大林曾写信给院长:&ldo;第比利斯神学院二年级生约瑟夫&iddot;朱加什维利致尊敬的塞拉菲姆院长:尊敬的院长,您想必对我可怜的母亲有所了解。她以一己之力供我读书,而我的父亲则已经长达3年未向我们家提供一分一毫。这是他惩罚我违抗他意愿而继续读书的方式……这便是我第二次向尊敬的院长寻求帮助的原因。我乞求您帮助我,给予我全额奖学金的待遇。约瑟夫&iddot;朱加什维利,1895年8月25日。&rdo;
6 &ldo;眼神灼人的年轻人&rdo;
在格鲁吉亚人自己看来,这片土地虽然长期遭到压迫,却盛产骑士和诗人。斯大林以&ldo;索塞罗&rdo;这一笔名发表在《伊比利亚报》上的诗歌被广泛地传阅,且成为了经典之作。它们被收录到了格鲁吉亚各种&ldo;最佳诗歌集&rdo;中。早在人们听到&ldo;斯大林&rdo;这个名字前,&ldo;索塞罗&rdo;便已在格鲁吉亚声名鹊起。《母语》是一本于1912‐1960年多次再版的儿童诗歌合集。其1916年的版本收录了斯大林最早期的诗歌《清晨》。在其接下来的版本中,这首诗得到了保留,有时被署名为&ldo;斯大林&rdo;,有时则不是,直到勃列日涅夫时期才被拿下。
随着年岁增长,斯大林的男高音也几近专业歌手水平。在其一生中,从政并非唯一选择。事实上,斯大林完全可以选择成为歌唱家或诗人。唐纳德&iddot;雷菲尔德教授曾将斯大林的诗歌译成英文。他说:&ldo;我们会为斯大林从诗人转而成为革命家感到可惜,其理由并非纯粹是政治性的。&rdo;斯大林用浪漫主义笔触所描写的风景或许并没有太多创意,但其诗歌真正的优美纯粹之处却在于它们的韵律感和语言本身的魅力。
《清晨》的韵律完美无缺,但真正让这首诗出类拔萃的是斯大林对波斯、拜占庭和格鲁吉亚意象的混搭式运用。他在这方面颇为敏感,且很早便显露出了天赋。雷菲尔德说:&ldo;也难怪格鲁吉亚文学界和政治界的巨擘伊利亚&iddot;恰夫恰瓦泽会刊发这一首及其余四首诗了。&rdo;
索塞罗的第二首诗名为&ldo;致月亮&rdo;。这首癫狂的诗更将斯大林的天赋展现得淋漓尽致。它描写了一个神圣的冰川世界,而其中暴力而又忧郁的主人公被悲剧性地放逐,于是,他被圣洁的月光吸引了。
在第三首诗中,斯大林&ldo;对比了人类的暴力和鸟儿、音乐及歌手的自然与温柔&rdo;。
第四首诗透露了斯大林的心声。它描写了一个不被祖国尊敬的先知,一个被人民放逐的诗人。年仅17岁的斯大林已经构想了一个&ldo;偏执狂般&rdo;的世界,在其中,&ldo;伟大的先知只会被阴谋暗杀&rdo;。雷菲尔德说:&ldo;如果说斯大林的诗中有&lso;暗藏信条&rso;,那便是这首无疑了。&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