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果然言之成理,而究其思想渊源,应该是从杜预一脉发展而来。杜当初也是从《左传·昭公二年》韩宣子访问鲁国这件事入手,推论《春秋》的完成过程分为三步:先有周公垂法,中有史官记录,后经孔子编修。很有疑古惑经精神的刘知几也说“然《春秋》之作,始自姬旦,成于仲尼”,48甚至人们以为在周公之后、孔子之前的五百年间,再没有一个能著书的人,便把作者无考的古经都归在周公名下。49所以,在主流观念里,孔子从思想到素材都非原创,乃是秉周公之志、承史官旧文。50而将周公与孔子并举,也代表着时代风气——宋朝以前是“周孔”并称,宋朝以后才“孔孟并称”。顾炎武这是把旧说推而广之,既解答了始隐问题,同时还弥合了一对千载矛盾。
这个矛盾,即顾文提到的这两句话:一是“述而不作”,二是“作《春秋》”。“述而不作”出自《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作《春秋》”出自《孟子·滕文公下》:“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两句话全是圣人之言,但是“述而不作”和“作《春秋》”这明显就是一对矛盾:孔子要么这一辈子什么都没“作”过,那也就根本没作过《春秋》;要么孔子确实“作”了《春秋》,因而“述而不作”之言并不符合事实。
这首先是一个训诂问题,即“述而不作”和“作《春秋》”的两个“作”字是否同为“创作”之义。“作”有“兴起”义,如《周易·文言》有“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也有“削”义,如《礼记·内则》有“鱼曰作之”,是说给鱼削鳞,51以此两义释“作《春秋》”之“作”,也是可以讲通的。
但这只能揣测而无法凿实,如果忽略训诂问题,把两句之“作”同视为“著作”之“作”,再忽略掉“今本《论语》的可靠程度”这一问题,52那么,上述两句话的确构成了一对看似无法调和的矛盾,而顾炎武却把这对矛盾表述合情合理地捏在一起了,还从中解说了鲁国国史的渊源。但这是否主观成分太多了些?
顾炎武很快就遇到了反驳。虽然当时阎若璩还不知道什么是奥卡姆剃刀,但的确用到了这个办法——他从杜注出发来问难顾炎武:按照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序》(即《春秋左氏传序》),都说周公垂法,孔子从而修之,何必敷衍出“起自伯禽、成于鲁国良史之手”这类说法?53
顾氏说得在理,阎氏驳得的也在理,但毕竟是非很难凿实。当然,和其他前辈先贤的说法一样,顾炎武的结论也许是对的,只是论据和逻辑尚不足以证实自己的说法而已。
6.以古史为时政作解:始隐而意在三桓
问题只有一个,答案却有很多。历代经说,还有说始隐取意于周天子不该给诸侯之妾送丧仪的,更有说这问题和周平王无关而是取意于周桓王的……54各个学说有兴起,也有没落,比如,随着汉朝的结束,“孔子作《春秋》为汉朝预制宪法”的说法自然没了市场了。那么,究竟正解为何?有一个较为晚近的答案取意甚妙,似乎也更为合情合理,即《春秋》的发端其实是和三桓有关。
孔子时代的鲁国正是三桓的势力甚嚣尘上的时候——《论语》里就没少这些记载,鲁国国君几乎被架空,而三桓当中又以季孙氏僭越至高权力,还曾经以天子之礼乐规格“八佾舞于庭”,搞得孔子“是可忍孰不可忍”。这所谓三桓即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我在《春秋大义》里介绍过一段“君亲无将”和“缓追逸贼,亲亲之道”这两则大义的原委,说鲁庄公、庆父、叔牙、季友这兄弟四人围绕继承权展开一连串的生死恶斗,后来,庆父的后人别立宗族,称为孟孙氏(也作仲孙氏),季友的后人就是季孙氏,叔牙的后人就是叔孙氏,又因为庆父兄弟都是鲁桓公之子,所以孟孙氏、季孙氏、叔孙氏便被合称为“三桓”。55——“三桓”这个名称的由来是得自于鲁桓公的,而这位鲁桓公正是鲁隐公的弟弟。这两兄弟也曾因为君位继承问题很有过一番纠葛,最后鲁桓公暗杀了鲁隐公而即位。那么,很容易的理解是:孔子如果想说清楚自己所处的时代,说清楚鲁国的当代史,那就怎么也避不开三桓;而要想说清楚三桓的历史脉络,就必须从鲁隐公讲起。所以,《春秋》才需要从鲁隐公开始。
明代黄道周《坊记集传》就提出过这个说法,认为《春秋·隐公元年》记载郑伯克段于鄢,“夫子以叔段起三桓,以鄢起郈与费”——孔子讲叔段犯上作乱的事完全是在为将来的三桓张目。56
今人王树民亦主此见:“从隐公开始,既能说明三桓的由来,也正是鲁国近现代史的开端。孔子教授门徒,从《鲁春秋》中选用这一阶段作为历史教材,自然是合情合理的。”57
此解很是通透,处处圆融无碍,但有一个相当要紧的问题是,这一连串的推论都是建立在一个大前提的基础上的,即:《春秋》确实出自于孔子之手。
王文开篇即说:“《春秋》为孔子所定,自古以来无异说。《春秋》为依据《鲁春秋》修订者,也是无人否认的事实”,58以此为以下一切推论之大前提,但事实上,《春秋》是否为孔子所定,自古以来绝非没有异说,《春秋》是否为依据《鲁春秋》修订而来,也并非就是无人否认的事实。如杨伯峻之结论:“总而言之,《春秋》和孔丘有关,仅仅因为孔丘用过《鲁春秋》教授过弟子。”59虽然郭店竹简的出土似乎使孔子与六经的关系有了比较牢靠的保障,但具体到《春秋》而言,这种关系是否超出了杨的这一描述,至今也未能凿实。这也就意味着:王的上述推论虽然新颖可喜,其基石却未必如他所断言的那样牢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