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宣帝便立许平君给他生的长子刘奭为帝,把霍氏子孙晾在了一边,继而在霍光死后杀了霍氏全家,算是给许平君报了仇,也为那位阉人岳父许广汉狠狠出了口恶气。宣帝性格十分刚毅,是个有仇必报的人,他为了灭霍氏,启用了一个通晓法律的人,那个人叫石显。
石显,是个阉割过的宦官,这再次证明了历史铁一般的规律‐‐皇帝与外戚争权,宦官必然上阵。
很久以前,山东章丘有个年轻人,此人是官吏之后,自幼好学,通晓法律,后娶妻生子,生活倒也美满,谁知晴天霹雳,他竟犯了死罪,可他还很年轻,还不想死,便选择了腐刑,此人就是石显。
那一刀是非常危险的,腐刑和净身师的阉割不一样,净身师至少还想方设法保住你性命,先割哪里后割哪里,哪里能割哪里不能割,倒还有个讲究,腐刑可没有,腐刑执行起来比骟驴还简单,那就是&ldo;哧啦&rdo;一刀,全部零件都干掉,死了算你倒霉,没死你算拣着了,所以石显是从鬼门关游了一趟跑回来的。
好好的成了太监,石显很绝望,但天无绝阉之路,恰好宫中缺少有文化的宦官,石显这个刚出炉的新品种被热气腾腾的送到了皇帝面前。偏此时的宣帝正和霍氏斗得火热,见石显深通法律,便用作羽翼,于是石显由一个小小的报事黄门一路升到了中书仆射。
西汉的中书仆射可不是隋唐的左右仆射,隋唐的左右仆射相当于宰相,职位异常华重,掌军国大事,西汉的中书仆射只管两件事:协助中书令刺探情报、宣读诏命,当然,也包括关键时刻给皇帝出出主意。石显同赵高一样,是个法学系的高材生,由于精通业务,所以对罗织罪名非常在行,他走了外戚专权的运,得到了宣帝的器重。
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了宣帝这一辈,则对唯唯诺诺的儒术十分厌恶,反而为对付外戚专权而用起了法家的学说,很不幸的是,法家学说似乎和没有卵子的宦官总有那么一层缘分,一经启用,石显便出人头地了。
谁说西汉没有宦官乱政呢?
很快,石显就发现了两个很重要的情况,一个是宣帝要死了,一个是太子刘奭性格懦弱。
刘奭,未来的汉元帝,他的老师叫萧望之,是个儒生。很有趣的是,宣帝虽然讨厌儒学,却并不糊涂,他知道,法家的观点可以用作一时之策,但绝非治世法宝,秦朝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要想国泰民安,还得选择儒家,因此他在灭掉霍氏以后,反倒以儒生为太子老师,教刘奭做起太平君王来了。
然后,他就死了。
临死之前,宣帝先生并未将石显这个法学太监给罢黜,因为历代西汉帝王都相信这样的一个治世方式:王者道为首,霸王道杂之。
什么叫霸王道?治世有王者之道,有霸王之道,前者便是以儒术治国,提倡仁义;后者便是以法家学说治国,提倡武力、权势,西汉统治者认为,光用霸道,国家必亡,光用王道,权力必失,所以包括那位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在内,都是王道、霸道夹杂着用,因此西汉才强盛了百多年,可到了刘奭这一辈儿,什么是霸道,他不知道,因为他的老师是萧望之,一个老儒生,他从小接受的,除了仁义,还是仁义,长大后,刘奭在萧望之的蠢蠢教导下,简直成了吃斋念佛的老太婆,蚂蚁死了也恨不得披麻戴孝一场,宣帝临终前对此忧心忡忡,为了能把&ldo;霸道杂之&rdo;继续下去,他保留了石显的职位,同时保留下来的,还有另一个宦官,名字叫弘恭。
弘恭和石显一样,官吏之后,年纪轻轻就被骟了,骟了之后作了宦官,因为通法律而得宠,在官职上,他是石显的上级‐‐中书令,主要职责:密切观察百官动向,随时随地打小报告,类似于后来的东厂。
宣帝刘询对石显和弘恭报以很大的期望,他希望这两个阉臣能用他们的法学理论,逐渐向刘奭那软弱无能的血液中掺进去一点儿&ldo;霸道&rdo;,可惜,他全错了。
要想指望阉人辅政,多少有点春秋大梦的味道。
阉宦,是没有后代的,特别是西汉的阉宦,基本都是因犯法而被阉,他们骨子里都具有先天的罪恶感,对整治他人和保住权力有着无限的热情,要想不被他们左右,当权者要具备相当的魄力和敏感度,以及把握政治方向的能力,而这些,刘奭都没有。
儒家的仁义道德彻底毁了这个西汉继承者,以至于当皇帝后,刘奭竟然还不懂&ldo;谒者召致廷尉&rdo;是什么意思。
&ldo;谒者召致廷尉&rdo;的意思就是,逮捕入狱。一个连&ldo;逮捕入狱&rdo;都不知道是何意的皇帝,又怎能掌控得了精通法律的宦官呢?石显和弘恭大彻大悟:彻底把持朝政的机会来了。
主昏则臣显。
但要想做no1还有几个障碍,最大的一个,就是萧望之。萧望之当时的职衔是太子太傅、前将军、光禄勋。太子太傅,皇帝过去的老师;前将军,二品大员,负责京师防卫,兵权在握;光禄勋,九卿之一,掌宫殿宿卫;能将这几个职位集于一身的人打垮的,只有一人,那就是皇帝,可皇帝是此人的学生,借用皇帝之刀的难度很大。
但萧望之不是没有弱点,他的弱点就是对工作十分认真负责,该他管的管,不该他管的也要管,他给皇帝上了个奏章,内容是压制外戚的权力,以免霍光后人的悲剧重演,万没想到,这封奏章为他挖开了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