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对秦桧言听计从,认为秦桧深得其心,众大臣也轻易不敢得罪秦桧,一时间文臣岌岌可危。淮南王和石敢当又不去干涉秦桧和金国勾结,阻止他在赵构面前专权,各大臣得罪秦桧的,都先后被秦桧陷害放逐到边远地区。
秦桧屡兴大狱,株连无辜,迫害与他稍有些微异议的人,弄得朝野上下,怨声载道。秦桧对反对过他的人,即使平民百姓于细微末节之处持有异议,也绝不放过,因此在民间的声誉也极其不好。
秦桧家的财产比皇帝的还要多几倍。另外飞扬跋扈,到处霸占田产,秦桧所建的相府园宅在他死后,被拿来用作宋高宗退位当太上皇的居所德寿宫,足见其规格之高。秦桧尽用赃官墨吏,要是有赃污不法被举讼的,&ldo;桧复力保之&rdo;。
秦桧利用对这些人恩德,使这些人感恩戴德,一心拥戴他。秦桧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孤立放逐反对自己的大臣,重用支持拥戴他的人。即使那人无才无德,甚至是贪官污吏,也不放在心上。如此一来,朝中风气腐败,那些贪官污吏,也无所畏惧,都勾结在秦桧左右。
其结果是,&ldo;赃吏恣横,百姓愈困。&rdo;在秦桧当国时期,朝廷财政由于秦桧集团的贪渎,陷入全面窘困,&ldo;府库无旬刀之储&rdo;。如此秦桧尤嫌不足,更加以横征暴敛,秦桧下达指令。&ldo;密谕江、浙监司暗增民税七八&rdo;,结果导致&ldo;民力重困,饥死者众。&rdo;
只是这些事情,淮南王和石敢当,从来不肯过问参与,他们就是要让秦桧的名声,彻底的臭到底。
唯有军队的事情,淮南王和石敢当不容秦桧插手,秦桧有一个心腹,欲构陷石敢当属下的一员大将。向赵构启奏,说石敢当手下的大将私吞军饷,三日后,此人不知道吃坏什么,竟然卧床不起,没有两天,就死了。
此后,秦桧的一个心腹,因克扣军粮,被淮南王就地斩杀,先斩后奏。淮南王斩杀那人后,就去赵构那里,强调了一番军粮的重要性,把军需供应抓在手中。秦桧知道,这是淮南王和石敢当暗中在向他示威,让他不要把手伸的太长。
第一百七十九章秦桧的手段
南宋并非一开始就和金国议和。赵构虽然有严重的恐金症,但是也没有达到要除去帝号,想称臣的地步。据记载&ldo;始,朝廷虽数遣使,但且守且和,而专与金人解仇议和,实自桧始。&rdo;
从高宗即位到绍兴八年秦桧再相,历时十一年,南宋朝廷大体上做了四件事:一、养练士卒,形成一支可与金人抗衡的军事力量;二、安集流民,恢复生产,涵养支撑政权的财力;三、统一内部,平定靖康以后群雄割据的混乱局面(包括镇压农民起义),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后方;四、建立各种典章制度,使遭受战争破坏的社会秩序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这都是立足于守与战的,正因为如此,才保住相当于北宋时期三分之二的版图。
高宗当时的思想状况来说,是经常动摇于和、战之间的。靖康以后,群雄割据,义军蜂起,如果高宗专意求和、乞降。谁愿意投到他的麾下去当陪臣?事实上,当时四分五裂的局面,很快能统一起来,各种政治势力很快能聚合起来。
南宋政权立足未稳,金人必欲消灭而后已,高宗有心乞和而不可得。高宗被金人从扬州一直追到明州,追到海上。此间,金兵南下,一路遇到各地官兵和民间武装的阻碍,尤其是石靖宇发明的那些武器,给金国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兀术才决定退兵,金国才考虑和南宋议和。
金国在南下的时候,赵构曾经想去除帝号,向金国称臣,也是秦桧的主意。因此丢了扬州,秦桧也因为惹了众怒,赵构被迫罢黜秦桧。当时的金国,还没有准备接受和南宋小朝廷议和,兀术一心想活捉赵构,彻底把大宋的江山,归于金国。
后来因形式所迫,先在北方屡次被骚扰,王再兴的军队,让金国的后勤和补给无法即使供应。李楚雄渐渐成了气候,岳飞几次大败金兵,兀术几乎丧命黄天荡。然后在牛头山惨败。
金国经过这一番波折,才下定决心除去石靖宇和岳飞,接受和南宋议和。秦桧在其中为金国利益代言,赵构在海上漂流,心力俱疲,早已没有锐气。恐金症病入膏肓,无药可救。听说金国愿意接受和议,他的心顿时安慰下来,在秦桧的蛊惑下,宁可丧权辱国,也不再想收复失地。把议和的事情,全部交给了秦桧负责,结果可想而知。
秦桧的善于在背后拨弄是非,造谣离间,出卖同他共事的大臣。张浚要求离开右相的职位。宋高宗赵构问他:&ldo;谁可代爱卿?&rdo;
张浚不言,赵构又问:&ldo;秦桧怎么样?&rdo;
张浚道:&ldo;与他共事,才知他不光明磊落。&rdo;
赵构说:&ldo;那就用赵鼎。&rdo;
赵鼎接替了张浚的宰相职务,后来张浚受到迫害,要把他安置在岭南。赵鼎就约同事解救,与大臣张守面奏赵构,每人都为张浚求情。唯独秦桧一言不发。原来赵鼎、张浚很合得来,张浚先任宰相,竭力引荐赵鼎。
他们曾讨论过人才问题.张浚激动地谈秦桧&ldo;善良&rdo;。赵鼎说:&ldo;此人得志,我们就无所措手足了,&rdo;
张浚不以为然,所以也引荐过秦桧.后来知他不光明正大,就不再推崇他了。秦桧因此怀恨张浚,用挑拨手法告赵鼎说:&ldo;皇上想召用你,而张浚拖延扣留。&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