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第五章关东联盟讨董卓董卓迁都焚洛阳(4)
但是董卓是个根本不懂政治的武夫,虽然他颇富谋略,却过于相信军事力量,他乘动乱连续并吞何进、何苗及丁原的部队,并且收买原董重的军团,加上他的西凉军团,使他几乎已完全控制住司隶区所有的军队,所以像袁绍、曹操这种公然和他唱反调的人,都不得不落荒而逃了。
如果董卓能先稳住对少帝的控制,让大家没有公然反对的借口,再逐渐建立自己的政治权威,这样他或许能改写历史。然而,董卓却以军事力量做后盾,想强行建立自己的权威,废少帝,立献帝,无异落人以反对口实。等关东军团兴起后,他又不能冷静地面对形势,设法利用对方的弱点予以各个击破。
董卓无法容忍别人对他一向尊重的军事力量表示不敬,他几乎气疯了。强硬的外表行动,其实是心虚的反应。他害怕新降服的军团会阵前倒戈;他过分高估敌人的力量,因此采纳建议尽快逃到安全的地方,西迁长安,火烧洛阳,都显出董卓是个完全没有政治头脑的人。由于无法忍受形势急速变化带来的焦虑及压力,董卓变得残忍而粗暴,也把自己带入毁灭的命运。
董卓要去的长安,早在王莽时期的战争中,几乎变成了一片废墟,宫殿残毁,大厦倾覆,民宅寥落,形同荒郊。但见董卓以他粗野蛮横之势,下令全力迅速修建。他说:&ldo;怕什么?陇右有的是木材,去砍去伐去运,附近有的是瓦窑,几十个不够就再建几百个,拼命做砖烧瓦。&rdo;
于是,迁到长安的洛阳居民以及长安内外的百姓,又再遭驱赶投入了一场再创都城的苦役之中。人们餐风饮露,雨里泥里,极度疲乏。加上粮食太少,工作又重,好多人晕倒在地。病的病,死的死,病亦同于死,被董卓下令抛到野外喂狗,以免不做工还要消耗粮食。
要是谁有怨言,董卓一概不予饶恕,立斩无疑。并且还要清查同谋者,无辜遭杀的人不少。一时间,搞得人人自危,民工们只有埋头苦干,一言不发,以避免被怀疑和受株连……
董卓的残暴行动,传到曹操军团中,曹操听了,说不出有多么气愤和悲痛。对于自己无力阻止这幕人间惨剧更深为哀伤。他遥望洛阳和长安,感到从未有过的苍凉和悲悯。这真是汉朝从未有过的耻辱,中国从未有过的大祸啊。皇上安在?朝纲安在?百姓安在?
曹操独步军营之外,情不能抑,写下他对时代悲剧痛心疾首感受的诗歌‐‐‐《薤露》:
惟汉二十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已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污而且行。
瞻彼洛阳郭,微子为哀伤。
这《薤露》原是东汉时的一种挽歌,是王公贵人送葬时专用的乐府诗曲。曹操借用以描述他为时代悲剧下的所有牺牲者送葬。
他在诗中说:汉王朝由汉高祖刘邦到东刘汉灵帝宏,传了二十二世,大权落入一个不懂治道的大臣何进手里。粗鲁的野人,即使穿上高雅的礼服也不成形,偏偏智谋短浅,野心却又特别大,制定杀尽宦官的计划。
面对恶化形势,策略犹豫不定,致使皇帝被宦官挟持,落难到野外。白虹贯日显示不祥,因而何进本身也遭到杀害。贼臣董卓乘机把持国柄,毒杀了少帝,并毁灭了京城洛阳。汉王朝的基业遭到毁坏,宗庙宫殿也跟着付之一炬。君臣庶民被强迫西迁长安,流离失所,哭声震天。看到洛阳城这幅悲惨景象,我有如微子面对殷废墟,痛心疾首,不禁泪流满面。
然而,最让曹操痛心的,却是关东军团对这件事的反应。当时董卓已放弃洛阳及大部分司隶军区,更由于洛阳撤退行动中,军纪败坏,阵容混乱,士气几乎已完全涣散,董卓不得已将主力部队撤退,进行防御部署。
诚如在前鲍信所言,关东军团虽然号称联军,却各怀鬼胎,谁也不肯以自己的军队打前锋,和董卓强大的西凉军团对抗。而盟主袁绍对董卓举国西迁所造成的惨剧,居然视若无睹,按兵不动。曹操于此实在看不下去了,便单骑直抵袁绍大本营,非常不客气地批评道:&ldo;我们大家举义兵,不是为了要驱逐暴政吗?如今大军已完全集结了,大家又在犹豫什么?以往董卓占领着京城洛阳,以皇室军力为基础,向东又有坚强防御部署,确实不容易击败。然而,今天他主动撤退了,挟天子及朝臣西迁长安,海内为之震动,军队士气涣散,此天亡之也。一战便足以定天下,为什么不把握这一良机呢?……&rdo;
袁绍却说:&ldo;曹公休急,我军团虽已联盟,但尚在初始,各部都准备不足,因而协调行动困难重重。而董卓虽退,实力未减,焉知他不会沿路埋伏?若我军团贸然向洛阳进攻,则太冒险……&rdo;
曹操失望而归,竟自向盟军宣告:&ldo;举义兵,除暴乱,名正言顺。现在各路兵马云集一起,正该出击之时,各位还有什么下不了决心的呢?逆贼董卓,烧毁宫殿,劫走天子,强迫百姓,一时海内震动,人心惶惶。正可谓天怒人怨,惩处逆贼之机。只要大家同心协力,定会擒贼……&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