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大明王朝惊变录免费观看 > 第139章(第1页)

第139章(第1页)

为了对付官军围剿,高迎祥约了十三家起义军的大小头领在荥阳开会,商量对策。荥阳大会上,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认为敌人兵力太强,不如打回陕西老家避一避再说;也有的不同意,但是也拿不出更好的主意。这时候,李自成站了起来说:&ldo;一个兵士肯拼命,也能奋战一下;我们有10万大军,敌人能拿我们怎么样?&rdo;高迎祥赞许地说:&ldo;依你的意思,该怎么办?&rdo;李自成提出自己的主张。他认为起义军应该分成几路,分头出击,打破敌人的围剿。大家听了,都觉得李自成说得有理。经过一番商量,十三家起义军分成六路。有的拖住敌军,有的流动作战。高迎祥、李自成和另一支由张献忠领导的起义军向东打出包围圈,直取江淮地区的凤阳。

凤阳是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家。明太祖死后,那里成为明朝的中都。农民军出击凤阳,就是要打击明王朝的气焰。高迎祥、张献忠领导的起义军一路进军,势如破竹,不到十天,就打下了凤阳,把明朝皇帝的祖坟和朱元璋做过和尚的皇觉寺一把火烧了。这一着真的震动了明王朝,崇祯帝听到这消息,又急又气,下令把凤阳巡抚处死。

高迎祥和李自成又带兵回到陕西,来回打击官军,叫明朝的官员手忙脚乱,狼狈不堪。崇祯帝和地方大臣都把高迎祥的队伍看成眼中钉,千方百计要消灭他们。有一次,高迎祥带兵进攻西安。陕西巡抚孙传庭在盔厦(今陕西周至)的山谷里埋下伏兵拦击。高迎祥没有防备,经过一场激战,被捕牺牲。

名声远播李自成带领留下的队伍杀了出来。将士们失去了主帅,心里十分沉痛。大伙认为闯将李自成是高迎祥最信任的将领,加上他的武艺高强,打仗勇敢,就拥戴他接替高迎祥,作了闯王。打那以后,李闯王的名声就在远近传开了。李闯王的威名越高,越引起明王朝的害怕和仇恨。崇祯帝命令总督洪承畴、巡抚孙传庭专门围剿李自成。李自成的处境越来越困难。但是因为起义军将士的英勇作战和李自成的足智多谋,多次冲破官军的包围圈,活跃在四川、甘肃、陕西一带,打击官军。

在这个困难的时刻,另两支起义军的首领张献忠、罗汝才都接受明朝招降,李自成手下的将领也有人叛变。这使李自成的处境增添了困难。公元1638年,李自成从甘肃转移到陕西,准备打出潼关去。洪承畴、孙传庭事先探听到起义军的动向,在潼关附近的崇山峻岭中,布置了三道埋伏线,故意让开通向潼关的大路,引诱李自成进入他们的包围圈。

李自成中了敌人的计。当他带领起义军浩浩荡荡开到靠近潼关的山谷地带的时候,两面高山里杀出了大批明军。他们依仗人多和地势有利,向起义军发起一次次冲击。起义军经过几天几夜的搏斗,几万名战士在战斗中牺牲,队伍被打散了。李自成和他的部将刘宗敏等十七个人打退了大批敌人,才冲出重重包围。他们翻山越岭,克服了重重困难,到了陕西东南的商洛山区,隐蔽起来。

明军占领了潼关,派出大批侦骑,搜捕李自成,搜了几个月,毫无信息。后来听有人传说,李自成在战斗中受了重伤,已经死去,明军才放松了搜捕。崇祯为什么不南迁明朝末年,国势飘摇,眼看着就要大难临头,崇祯皇帝为什么迟迟不肯南迁呢?

犹豫皇帝这一年的正月初四,崇祯急召大学士及首辅大臣陈演、魏藻德、丘瑜等大臣到御书房议事,讨论兵部兵科给事中吴麟征、陕西总督余应桂和蓟辽总督王永吉三人提出的速调吴三桂入京勤王的三道紧急奏折。

这本是一个拯救危亡的折中方略,虽然不得不因此放弃山海关,但能避免京城落入李自成之手。

然而,崇祯却踌躇再三:面对外患,如果弃地守京,就会落下丢失国土的千古罪名;面对内忧,坐以待毙,又会蒙受失政于寇的奇耻大辱。这个两难的选择使他犹豫不决,他还一心想作名垂青史的圣君呢,这种失地失国的重大罪名怎么能承受的起?

因此,他把这个皮球踢给了这些大臣们,想让大臣们正式提出动议,他再顺水推舟作个表态,免得承担历史责任。可是,这帮长期生活在皇帝身边的大臣个个老奸巨猾,早都猜透了崇祯心里打的小算盘,竟无一人站出来表态!

崇祯从他们口中得不到自己想要得答案,最后只好决定:&ldo;早朝廷议公而决之&rdo;。于是,正月初九的早朝上,众朝臣展开了唇枪舌剑的争论,一派主张弃地守京,另一派主张决不弃地,结果相持不下,不欢而散。

那么,主张决不放弃一寸国土的臣子们,真的是心口如一以死报国的忠臣吗?不然。当时的宰相、首辅大臣陈演就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他想,自己当廷表态不弃国土,日后就逃脱了丢失国土的罪名。而他后来又不公开反对&ldo;弃地守京&rdo;,则是遵照崇祯皇帝的心思。

他想,说不定有朝一日秋后算帐,这个刚愎自用又心胸狭窄的皇帝,为了开脱自己的罪责会找一个因弃地守京而丢失国土罪名的替罪羊,而他陈演则明哲保身,试想,这种满脑子为个人打算的人把持朝政,再加上个优柔寡断,只顾虚名的皇上,哪里会定下万全之策呢?

等不来献计退朝不久,左中允李明睿求见崇祯,为崇祯献上南迁之计。他认为即使弃地也难保京,大敌当前,应该效仿晋、宋南迁,以后再图恢复北方,以缓目前之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