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后来我才知道,法医的鉴定报告上已写明,娅叶在下午两点半左右死亡。&rdo;
娅枝莫名觉得瘆人,她不由自主地用右手抱住左臂,奋力地思寻一个合理的解释:&ldo;孩童的记忆有时混乱,也许你记错了。&rdo;
&ldo;的确,那时我只有四岁。&rdo;路菁点头:&ldo;但记忆中的信息足够判断事实了。那天我拉曲子拉得磕绊,被父母惩罚下午继续练习,而往常的周日下午是我被允许下楼的时间,娅叶也会在那天邀请朋友。也是因为被严厉批评,我当时很委屈,对那一日的记忆也就格外深刻。&rdo;
后来的路菁时常想,如果那天她没有被父母留在家中,而是和娅叶她们一起玩耍,或许会成为杀手的第三个猎物罢。世间祸与福的规律就是这般莫测,没有哪个凡人预料得到,下一刻他将与死亡擦身。
比起日期,路菁更确定看到娅叶的时间。
作者李依咪对大家说:
进入第四篇,按照大纲,剧情即将进展到二分之一了,《南木》并不是一个复杂的长故事,感谢所有陪伴着这些人物走到这儿的朋友们,鞠躬,再鞠躬。
第三十二章卖奶人
发布时间:2018-09-1000:00:05|字数:3804字
那些年,b区常有一位卖鲜奶的光头男人,他总是骑着自行车,车子两侧各固定一个银色的金属饮水桶,打奶的人都自带容器,买得多的人通常拎一只空菜籽油桶,对于家里人数少的顾客,打雪碧瓶容量那么多的牛奶,也已足够。当年只有格外讲究的人家,才会备专用的奶壶。
卖奶人收了钱,便拧开桶底的水龙头,白滑的牛奶便绢样地流进那些歪瓜裂枣的瓶瓶桶桶里去了。娅叶每天都去打奶,也许是因为她穿得精巧可爱,又提着玲珑的小壶,那卖奶人也对她格外关照。
娅叶每次都打两块钱的奶,她踮脚从妈妈的围裙兜里掏出来的两张纸币,一溜烟儿就跑到院门那儿去了。娅叶爱做大人们做的事,她不要妈妈跟着,向妈妈就站在厨房的窗口,看着好动的女儿跑出去又跑回来,那窗口对着院子大门,向妈妈等待时,总要对那卖奶人柔柔地微笑,向耐心对待女儿的他致谢。
卖奶人每天来的时间是固定的,下午五点。
那一双分别写着&ldo;鲜&rdo;字与&ldo;奶&rdo;字的银色饮水桶,也出现在路菁记忆中那一幕的背景里:男人牵着女孩,女孩侧脸幻想,小手仍指前方的大门,而大门口正躬身站着光头的卖奶人,拎着各色容器的居民已排好了队……一切都吻合得环环相扣,无从割裂。
娅枝想象着那幅场景,仿佛永远不会疲惫的女孩子在暮色里奔跑着,年轻温婉的母亲站在窗边望着她,嘴角晕染着娅枝从未见过的、最美最柔的微笑。直到路菁的叙述停顿,娅枝才不舍地从想象中苏醒,开始思考事件中的逻辑关联。
&ldo;会不会是你小时候每天都见到我姐姐打牛奶,就把她某天和一个熟悉的长辈一起出去的场景,和被惩罚不能出去玩的下午,拼凑在一起?&rdo;
&ldo;我的确想过这种可能。星期日和五点,单独任何一个信息都可能记错,但是,&rdo;路菁从提包中取出一样东西,&ldo;我从旧书堆里找到的。&rdo;
那是一本因泡了水而扭曲,又因氧化而发黄的书本,封面破败得只剩下一条碎纸,娅枝隐约能看清上面有&ldo;初级&rdo;和&ldo;曲谱&rdo;两个词汇,猜想它是路菁小时候用的琴书。
内里的书页竟然齐全,娅枝翻开第一页,注意到右上角用圆珠笔写着&ldo;星期一&rdo;,字迹歪歪扭扭,颇像儿童之手书,她细细翻下去,发现这本书是按由易至难编撰的,最前面一连几页都是基础音阶,注的也皆是&ldo;星期一&rdo;,再往后翻几页,便出现了&ldo;星期二&rdo;,一直翻到书的末尾,娅枝才看到&ldo;《梁祝》‐‐改编自何占豪、陈钢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rdo;的标题,标注的日期果然是&ldo;星期天&rdo;。
路菁的练习方式并非纯粹的苦钻,而是螺旋式地循环从简到难的过程,身为音乐教授的父亲曾说,学艺必先厚积,根基未定便急于求成,纵是天生奇才也该练废了。路菁听话地按照定下的日期拉琴,每个周一她都要一遍遍地做最基础的练习,这样的重复毕竟有长远的良效,她这种练法就像一枚螺钉旋转着身子深钻,虽缓慢而扎实,几乎不可能倒退,当最根部的螺纹也被磨得平滑,这门功夫就算是学成了,从此见谱即奏,再无滞碍。
路菁不敢旷逃练琴,也不会弄乱练习顺序。
也就是说,那隔窗一幕果真存在过,确凿无疑。
但从警局回来以后,她没有再向任何人提起过那场景,那毕竟是太小的年纪,在小路菁的时间轴上,自己只是在饭桌上提到了娅叶,便被莫名其妙地带到警察局,那儿的警察叔叔明明让她重复了好多遍已经说过的话,还要反复询问那是真的还是编造,爸爸和妈妈也反常得怕人,他们痛心疾首地责备女儿&ldo;学会骗人了&rdo;,他们有时会议论路菁听不明白的事,在她倦在小床上半睡半醒的时候。
路菁记得妈妈说了这样一句话:&ldo;真不知道菁是从哪里听说这事的。&rdo;
做丈夫的则愤怒多过担忧:&ldo;小孩子家,真是不知轻重。&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