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之中闹得沸沸扬扬的杀人案,因为七情楼中白莹夕的落网,而终于有了些许眉目。此案转由御史台经办,在安王的授意和辅助之下,不过几日便有了新的进展。
在目光聚向景德公子之后,一经深究,牵扯出一段庞大的关系网,叫人惊心触目。
盛帝看着递上来的密折,翻了翻,轻轻一笑:&ldo;锦兮,你倒是好本事,怎么会怀疑到景德的?&rdo;
慕锦兮当时正看着轩窗外天上的飞鸟,漫不经心道:&ldo;除了弹琴,我自然还有不少本事。&rdo;
盛帝连连点头,将折子合起,不由又苦恼起来:&ldo;若真将折子上的这些人都关进牢里,恐怕又是一场腥风血雨。&rdo;
&ldo;皇上的羽翼养得差不多了,经不经得起这一场风雨,不妨也拿出来一试。&rdo;
盛帝思索片刻,郑重地一点头:&ldo;只希望他们不要叫朕失望才是。&rdo;
八月十四,中秋夜前夕,在京城杀人案悬而未决之计,一道自岭南快马加鞭送上的折子,再次掀起风雨。
据岭南兵马司查探,近日来岭南孤山之中搜寻出数千兵马,暗中操练,井然有序。岭南都巡尉立刻派兵查探,发现其佩戴&ldo;宁&rdo;字图案的腾印。
这一发现被报上京都,而那数千野兵也被扣押,其头目押解来京。
&ldo;宁&rdo;字代表什么,不言而喻,所有的视线都落到了国舅宁文渊的身上。
宁文渊常跪于麟德殿外自证清白,却被搜出暗中与岭南亲兵沟通的密信。墙倒众人推,一时之间弹劾宁文渊的折子如雪片一般飞来盛帝的桌案,甚至有人密报王承之死与宁文渊脱不了干系,盖其想要在工部安插自己的亲信。
盛帝龙颜大怒,亲写了三千字斥文张贴于麟德殿外,派人将宁文渊关入天牢,举家抄没。
此举激起宁党之怨,一万精兵连夜侵入京都营救宁文渊,拜宁文渊为王揭竿而反。
听到宁文渊谋反的消息,盛帝大笑三声,连连叫好:&ldo;我苦等了这些日子,总算逼他反了。既然如此,那便派三万兵马围剿,顺便将叶倪卫王等人一并抓捕。&rdo;
&ldo;皇上太过欣喜,可仔细着棋盘。&rdo;
惠嫔出了月子,身材比往常丰盈一些。她抱着软褥倚在榻上,手里执着白子:&ldo;这下子可恭喜皇上了,除了心腹大患,我爹白受了两场惊,如今也值得了。&rdo;
&ldo;还是锦兮谋略胜人,朕苦等多年,是锦兮让朕孤注一掷,引他入局。岭南之事是朕的谋划,他虽冤枉,但在别处蓄养精兵却是不争的事实。朕再派亲近的新派言官弹劾于他,叫他在朝中再无立足之地。这番步步紧逼,再给他阳州的部下递出消息上京营救,他便是不反也得反。如此坐实谋反的罪名,就是有十个脑袋,也不够朕砍。&rdo;
盛帝心情大好,在棋盘之上也步步为营,不过片刻便扭转局势,吃了惠嫔不少子。惠嫔连连求饶,笑道:&ldo;皇上心思缜密,臣妾自愧不如。只是锦兮既然如此玲珑,何不将她收入后宫,为皇上所用呢?&rdo;
听到惠嫔的话,盛帝当下一愣。那日锦兮的话言犹在耳,他不由得苦笑一声:&ldo;锦兮,朕亏欠她太多了,怎么好意思将她束缚在身边。她就如天上的飞鸟一样,没有人可以缚住她。&rdo;
宁文渊一倒,朝中人心惶惶,不少宁党皆被问罪,与京城杀人案有关系的官员,御史台也不必再忌惮其后的势力,尽数报达上听。
这一场变故,终于在冬日来临之前全部终结。在京都下起第一场雪的时候,浩浩荡荡的囚车赶往午门之外,车轱辘碾出一地雪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