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戍长悚然一惊,立刻握紧长枪对大瓮大喝道:&ldo;你!快出来!!&rdo;其他士兵也跑过来把牛车团团围住。大瓮晃动了一下,一名士兵取来一柄大锤将其锤破。只听&ldo;哗啦&rdo;一声,大瓮裂成数块碎片,无处可藏的阿社尔尴尬地把脚从另外一个瓮里缩回来,然后站起身。
&ldo;贼子,果然又是你!&rdo;门戍长恼怒地指着他骂道,转头狠狠瞪了李谭一眼,喝令将两人全绑了。文官满意地捋了捋胡须,对门卫的效率表示满意。
&ldo;这次多亏了大人,不然就出大乱子了……&rdo;门戍长恭敬地对文官说,躬身一拜,直起身来吩咐道:&ldo;将这两个jian细押到军正司去!&rdo;
&ldo;且慢。&rdo;文官伸手示意他们先不要动,&ldo;李都护有命,一旦发现jian细,要立刻送到特别地点由专人审理。&rdo;
门戍长连连点头,这是可以理解的。
&ldo;那么,就请您把城门打开一下吧。&rdo;
&ldo;啊?&rdo;门戍长一愣,&ldo;您不是要去丞相府……&rdo;
文官牵着马靠近城门一步,露出掌管机密官僚特有的得意微笑:&ldo;这你就有所不知了,为了保证不泄密,李都护专门指定城西青龙山作为审问地点。我们会直接把这两个jian细押去那里。这你知道就好,千万莫说给别人听。&rdo;
门戍长舔舔嘴唇,仍旧有些踟躇:&ldo;可……军令……&rdo;
&ldo;戒严令的目的就是为了不让jian细逃脱,现在jian细已经被你捉到了,戒严的目的已经达到。阁下又担心什么呢?&rdo;文官故意将&ldo;被你捉到&rdo;四个字咬的很清晰,表明自己无意居功,暗示门戍长立下了一大功。
门戍长抓抓头皮,文官的暗示确实是个不小的诱惑,而且对方的理由也完全合乎逻辑。于是他转身高举右手,喝令门兵把横档摘下,搬走阻马槛,将右侧城门推开一条可容两匹马进出的通道。两名士兵分别押送着阿社尔和李谭鱼贯而出,紧接着是文官和他的随从。
当文官即将通过大门的一瞬间,门戍长忽然惊叫道:&ldo;等,等一下,我记起你了!&rdo;
文官听到这声呼喊,一抖缰绳,刚要硬闯,却被门戍长用枪头一把挑住马匹侧扣,硬生生拽停住了文官。
门戍长大吼:&ldo;你,我想起来了!你不是丞相府的主记!你是司闻曹的人!&rdo;
他的话音刚落,就感觉到耳侧一阵疾风擦过。门戍长连忙偏头去看,只见一直保持着安静的文官随从在后面突然策马发力,猛地冲开门戍长和文官,飞奔城外。刚才门戍长一直没留意那个随从的相貌,现在他总算想起来了,那似乎是靖安司的从事,姓荀。
&ldo;孝和,你快走,别管我们了!&rdo;杜弼冲着荀诩的背影大喊了一声,同时硬逼着马匹横过身子来,把本来就不宽的城门fèng隙堵了个严实。阿社尔一振手臂,甩开按住自己胳膊的士兵,扑到门口一拳打在门戍长鼻子上,企图把枪头从杜弼坐骑的侧扣上取下来。
南郑南城门霎时乱成一锅粥,叫嚷声和嘶鸣声混成一团,连城楼的鼓声都咚咚地响了起来。杜弼和阿社尔拼命抵抗,无奈卫兵毕竟太多,经过短时间的挣扎以后,还是双双被擒,而李谭早不知跑去了哪里。门戍长揉着自己被揍出血的鼻子,满腹怨气地盯着眼前的这几个俘虏。
&ldo;要不要派人去追那个逃走的?&rdo;部下小心地问道,尽量不去触怒上司。
&ldo;禁止任何人进出城门的戒严令仍旧有效,不能轻易派人出去。你立刻去丞相府禀报,等李都护的命令再说。&rdo;这一次门戍长变得谨慎多了,他可不想再违背一次军令。
当然,门戍长永远不可能从丞相府那里得到答复。这一次李平的戒严令反而帮了荀诩一个大忙。
离开南郑城后,荀诩没有时间感伤同伴的遭遇,他驱马沿着城外的连绵丘陵边缘奔驰。南郑城南郊相对于其他三个区来说比较荒凉,树木稀少,满眼黄沙,只有一圈人工栽种的灌木丛标记出了城市的边界。荀诩并没有骑出多远,很快他看到了一个穿着藏青色粗布袍的年轻人蹲在一簇灌木丛底下,百无聊赖地望着南郑城丢石头。
荀诩直接策马冲到他跟前,俯下身子大吼道:&ldo;快给我报告!&rdo;那个人本来在烈日下有些昏昏欲睡,猛然听到这一声吼,身体一下失去平衡,从土丘上叽里咕噜地滚了下去。当他狼狈地在坑底爬起来抬头去寻找声音的来源,他看到了靖安司最高长官的脸。
&ldo;荀……荀从事……&rdo;他结结巴巴地说。显然对于城里的事态这个年轻人一无所知,他只是纳闷为什么没人在规定时间内来拿报告,所以一直等在门口。
&ldo;报告!快!&rdo;荀诩的声音比第一次更大。
他从怀里掏出一叠麻纸,战战兢兢地递给荀诩。后者一把抢过去。立刻在马上粗暴地翻阅着,发出哗哗的声音。
&ldo;……这是截至到今天早上卯时的监视报告,全部二十六处哨所都提交了……&rdo;年轻人有些紧张地加了些说明。但荀诩压根没听,他刚刚翻到南郑东区监视哨所的报告。报告显示,有五个哨所提及他们在今晨寅时看到有两名骑士通过监视区域,那两个人披着军用锦袍,行进速度不算快,不过脸被巧妙地遮挡起来了。
更重要的是,这五个哨所地点处于同一条道路,而这条路是裴绪推测李平逃亡路线的必经之所。
这已经说明了一切,荀诩把手里的纸片丢到地上,把视线固定在那个仍旧惶恐不安的年轻人脸上。
&ldo;你有马吗?&rdo;
&ldo;啊……有,有……就拴在后面……它是匹……&rdo;
荀诩冷冷地打断他的介绍:&ldo;数十个数字之内准备好,然后紧跟着我,能有多快就多快,明白吗?&rdo;
&ldo;明白了……哦,对了,属下叫杨义……&rdo;
&ldo;快去!&rdo;荀诩怒斥道,他没有闲情了解这些事。
十个数以后,荀诩和杨义两个人骑马上路,飞也似的朝着南郑城的东面跑去。荀诩在前面拼命鞭打坐骑,仿佛要榨干这可怜牲畜的全部力量,杨义则莫名其妙地紧随其后,完全摸不清楚状况。只见这两匹马四蹄翻飞,风驰电掣般在南郑城东南外围划了一个半圆,再一路向东折去,沿途掀起一连串翻滚的烟尘。
根据监视报告,显然只有李平和烛龙两个人参与了逃亡‐‐这符合常识,逃亡行动参与者越少越安全‐‐这对于荀诩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他没时间去组织起一支规模庞大的追击队伍,杜弼和阿社尔又失陷在城门,现在只能自己孤身上阵,敌人数量越少越好。
现在是二对二,不过从战术上来说,这和一对二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理论上,两个人很难有效阻止同等数量的逃亡者,最起码要五倍以上;如果发生了正面冲突,很难讲谁会获胜:荀诩是个文官,杨义还年轻;而对方则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和一位完全谜样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