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个架空的时代,法制并不健全,存在两个极端。很多世族倚仗着背后势力,胡作非为。而穷人和奴隶,生活也没有保障。
阶级思想根深蒂固,穆清婉不认为自己有能力去改变整个时代。前世的豪门生活,穆清婉也明白不同阶层人群的生活确实存在差距,因此也不会在现在认为人人生而平等,就好比自己的大丫鬟画屏,即使情如姐妹,但也不会真的像亲姐妹一样对待。
当今天下已经太平了近百年,但很多不和谐的因素早见端倪。三大国,世族林立,不少世族手中握有实权,早已经是皇室心头的隐患。
宣国,宣国皇室子嗣单薄,小皇帝宣策满月时登基,现在也才七岁岁,慕容太后垂帘听政,国家真正的权利把握在外戚慕容家手里,挟天子而令诸侯。
周国,皇帝老迈,却是荒淫无度,虽然子嗣枝繁叶茂,但并没有能担当大任之人,朝廷并没有清明的谏官言臣,朝纲糜烂。
景国,建邺帝是多年太子熬出头,登基上位时近不惑之年。景国历经前面两个先帝开拓疆业,相对清明,国力强盛,皇室权利收拢。但是到了建邺帝之时,前期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等举措,确实提高了建邺帝在民间的呼声。但是,兴修水利并不能即时看到成效,加上忽视了大景本身水文的特点,修挖过程有些东施效颦,大型水利工程劳民伤财,百姓也没有做好安抚工作,所以到后期,一些弊端慢慢显现出来。建邺帝与德妃在民间的口碑,不尽人意。
近十年来,风调雨顺,边塞的游牧部落,马肥兵壮,逐渐发展壮大。胡人骨子里就是好战的血脉,因此,一些不安分的部落,渐渐不满足草原有限的资源,对中原的财富、肥沃的土地和粮食越发的觊觎。不少部落慢慢集结,蠢蠢欲动。而中原对此尽然不以为意。
平城趋于民族融合,相对较为安稳。但也是当下特殊的情况,未来如何,谁也无法预料。
在这样一种环境下,穆清婉慢慢长大了,五年时间转瞬即逝,穆清婉十岁了。
景朝科举制度介绍
在大景朝,入朝为官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一种是世袭罔替,直接承袭的爵位;一种是受到家族荫蔽,安排入朝为官,但一般官职不会太高;还有一种则是通过科举考试,寒门子弟只能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
科举考试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是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童生试是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由各州郡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参加童生试的人称为童生,没有年龄限制,院试合格后取得秀才资格,可进入当地的府、州或者县等处的官办书院学习,书院由地区官员安排授业先生。
再往下是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一般安排在八月,因此乡试又称为秋闱,皇帝委派主考官,考场设在各省省城,由各省官员统一安排,京城也会设立考场,主要是京城附近的考生参加,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ldo;亚元&rdo;。
会试也是每三年举行一次,一般安排在春季,因此会试又称为春闱,皇帝任命主考官,考试由礼部主持,考场统一设在京城,各省的举人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乡试和会试不可同一年参加,即乡试通过后至少间隔三年才能参加会试。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录取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当然,任职并非都是这样的套路,像是世家子弟,非嫡长子出身的,不想凭借家族荫蔽做闲散小官的,可以通过科举入朝为官。通过家族打点安排,一般相对寒门子弟,要高。
第二十六章穆府众人(上)
五年时间悄悄过去,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时间慢慢地刻画,平城穆府一家人都有了变化。
穆二爷早已经过了而立之年,现在成了翩翩风采的美大叔。依旧英俊潇洒,气质儒雅。在边塞平城十年的生活,慢慢地积蓄,穆二爷如今褪去了青涩,犹如一柄蓄势待发的宝剑,只待时机出窍。回京是必然的道路,近几年,穆二爷也是不断地看谋划。
穆夫人也是近三十岁的人了,这几年样貌却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夫妻恩爱,没有小妾姨娘的糟心事,儿女双全,而且乖巧懂事,穆夫人的生活滋润,现在看起来犹如二十多岁的少女般明媚。当然,忽略那一身深藏不露的高超武艺。
穆琛已经十五岁了,综合了穆二爷和穆夫人的好相貌,五官俊郎非凡,气质卓然。与小时候的少年老成不同,如今的穆琛多了份温润如水的感觉,嘴角时常挂着浅笑,盯着人看的时候,只觉得如沐春风。当然,自家的弟妹实在是熟悉大哥的腹黑属性,真的有赶超穆二爷,青出于蓝的架势。
穆琛走的是文举的路子,现在小小年纪就已经过了乡试,是平城远近闻名的神童。穆琛已经十五岁了,古人说亲本来就早,家世出身好,有貌又有才,穆府没有纳妾的规矩,穆琛在平城的大大小小官家眼中,实足的金饽饽。不少家中有适龄女儿的夫人都悄悄地打探穆夫人的口风,没有适龄女儿的底下舍不住遗憾,恨不能自己的闺女晚或早出生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