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田胜隆伊予3900
长宗我部元亲土佐3000
生驹亲正讃歧5500
蜂须贺家政阿波7200
来岛通之伊予700
来岛通总伊予
第六军团15700
小早川隆景筑前10000
小早川秀包筑后1500
立花宗茂筑后2500
高桥统增筑后800
筑紫广门筑后900
安国寺惠琼
第七军团30000
毛利辉元安芸30000
吉川广家
第八军团10000
宇喜多秀家备前10000
第九军团11500
丰臣秀胜美浓8000
细川忠兴丹后3500
总兵力158,800
军容鼎盛。普天之下,能够动员起与之相当兵力的,也只有人口众多,土地广袤的大明帝国了。但,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日本与朝鲜之间隔着几十公里的大海,而上表中的军团仿佛缺少了一个兵种。(友情提示:不是空军。)
是的,日军没有海军。这也是丰臣秀吉入侵计划中最脆弱的一环。
虽然是个岛国,但日本在长达数百年的内战当中却绝少用到海军。寥寥可数的几场海战也都是在近岸的水域展开。因此等到丰臣秀吉统一日本的时候,日本的海军规模只是简陋的几只帆船。不是说有织田信长发明的&ldo;铁甲船&rdo;么?可实际上所谓的&ldo;铁甲船&rdo;只是在安宅船外钉一层铁皮罢了,开发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对付毛利水军的火攻。&ldo;铁甲船&rdo;由于重量吃水很深,行动笨拙,只能在近海一带活动。要是真让其渡海进攻朝鲜,可能在半路上就被浪打到海里喂王八了。
日军海战的观念也非常原始。在他们看来,海战的手段不是击沉敌舰,而是攀上敌舰,展开肉搏,然后斩将夺旗!而所谓的战舰,不过就是让自己尽量靠近敌人的平台罢了。丰臣秀吉自己也对海战缺乏足够认识。在他看来,一旦登陆朝鲜,日军必将势如破竹,又何必跟朝鲜人在海上多做计较?
虽然如此,海军还是要置办的,以保障兵力和物资运送的安全。早在1586年,丰臣秀吉就打算通过葡萄牙传教士买两艘巨型葡式战舰(n-of-war,一种风帆驱动式战舰。)。但葡萄牙教士得知其真正目的是用这两艘船攻打大明后,拒绝了要求。在决定攻打朝鲜以后,丰臣秀吉命令其属下水军将领组织了一支渡海作战的海军,其中,九鬼嘉隆水军1500人,藤堂高虎2000人,胁坂安治1500人,加藤嘉明1000人,桑山元晴2000人,以及前面提到第五军团中来岛兄弟700人。这么点人马要护卫近16万人渡海,也真是太寒碜了点儿。
日军船只大多是从渔船转型过来,跑跑运输还可以,一旦碰到海战就只有闭目等死的份了。鉴于此,丰臣秀吉特命九鬼嘉隆在伊势湾建造数百艘战舰。其中安宅船算是日本海军最大级别的战舰,长33米,船员180人,装火炮3门。日军可能不知道,他们的对手,朝鲜海军,最轻的战舰上就至少装有12门火炮。这个差别,就好像是日本陆军用铁炮,而朝鲜人只有刀枪一样悬殊。这样两支海军相遇的话,日本人别说爬上敌舰肉搏,就是想划到朝鲜战舰面前也不可能啊。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最弱一环的海军,真的成了&ldo;文禄&iddot;庆长之役&rdo;的致命伤。
1592年3月26日,丰臣秀吉向天皇陛下辞行,离开京都,前往名护屋城大本营。据说关白殿下的行军队伍极尽豪华奢侈,刀枪亮眼,旌旗蔽日,代表66个藩国的66面旗帜随风招展。丰臣秀吉自己身着最亮丽的铠甲,左手持剑右手挽弓,威风凛凛不可一世。待得日军三路先锋离开名户屋城的当天,丰臣秀吉亲自来到海港为将士送行。松浦镇信为了讨好关白,在其战舰上表演了火炮齐射,接着战士们山呼万岁。丰臣秀吉果然猴颜大悦。正午,随着宇喜多秀家旗舰上一声洪钟长鸣,先锋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的舰队如离弦之箭,风驰电掣一般驶向对马岛。
可惜天公不作美。日军抵达对马岛后,遇上好几天逆风。进攻的日期只得一拖再拖。终于,1592年4月12日,海面上风平浪静。清晨8时,日军第一军团小西行长部拔锚起航。至中午12点,第一军团出发完毕。1万8700人马乘着数百艘运输船,杀向朝鲜最南端的城市:釜山城。
惊天地泣鬼神的&ldo;文禄&iddot;庆长之役&rdo;进入最后的7小时倒数。。。
釜山之战
1592年4月12日清晨,釜山城附近的海面上漂着一层薄雾。釜山佥使,已经60高龄的守将郑拨心情好像不错,一大早就带着随从到釜山附近,以产鹿闻名的绝影岛狩猎。一路上,郑拨&ldo;左牵黄,右擎苍&rdo;,好不得意,完全没有预感到大祸已经临头。
下午3时许,海平线突然升起一群密密麻麻的船只,铺天盖地向釜山港急速驶来。从船只驶来的方向判断,这些船都是从对马岛出海的。难道又是倭寇大举来犯?还是大家一直在揣测的丰臣秀吉入侵真的发生了?心情骤然紧张的郑拨立刻掉转马头,飞奔回釜山,紧闭城门,加强戒备。很快,沿海的了望塔传来报告,共90余只日本船只靠近了釜山港,后续还有源源不断的船队,不可胜数。已经毫无疑问了,这绝对不是什么大规模的外交使团,而是敌人大举来犯!很快,日本人的船队就像煮熟了的饺子一样,密密麻麻地塞满了釜山港外的海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