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他们所采取的革命行动,却又是百分之百的传统&lso;造反&rso;方式;有时甚至是&lso;恐怖主义&rso;(terroris)。例如孙中山在他所策划的&lso;十大起义&rso;中第一次的&lso;广州起义&rso;(一八九五年十月二十六日),中山自己的计划,便是在武装攻打督署之外,&lso;四处放火&rso;、&lso;施放炸弹、以壮声势&rso;。而他们那时的革命群众则全靠&lso;会党&rso;。会党虽是从反清复明开始的,但发展至清末已经变了质;甚至变成横行&lso;地下&rso;的黑社会,为正当人士所不取,而兴中会诸公却以他们为主力,因此就没有真正的革命群众和&lso;倚靠阶级&rso;了(恕我借用一个共产党名词)。事隔五年,当清廷为&lso;八国联军&rso;所困之时,兴中会诸公再来个&lso;惠州起义&rso;,结果损兵折将,一败涂地。经过两次武装起义的失败,兴中会和它底会党朋友们也就泄气了。──最后兴中会竟消沉到只剩孙逸仙一个独人班了。
可是就在兴中会这个革命汽球逐渐泄气之时,孙中山本人的声望、理论、经验和时机却扶摇直上,终使他成为近代中国史上,首屈一指的革命领袖。
原来杨、孙二人自一八九五年十月在广州(第一次)起义失败之后,清廷发出通缉,香港英国当局也迫令二人离港,五年之内不许入境。杨衢云乃潜往新加坡,转赴南非避难。孙中山则于十一月初旬避往日本。当他于十一月十二日在神户登陆时,阅报才发现自己已成为支那的&lso;革命党&rso;。经日本报纸这一宣传,不特&lso;孙文&rso;已跻身为国际人物,中国近代史上也多出了&lso;革命党&rso;这一词汇。
中山在日本略事勾留,便剪掉辫子、改穿西服。于翌年一月东渡檀香山。这时中山除母兄之外,他的妻子卢氏,长子孙科(五岁)、长女金琰(一岁),均已避难在檀。所以这位年方三十的孙逸仙,实在是个不折不扣的&lso;华侨青年&rso;。他虽然是个职业医生,却不事家人生产。老婆孩子还要靠一度与他反目的长兄孙眉来养活。他兄弟二人此时如何相处?我们就不能轻信官书上的描述了。
可是孙中山是个最有毅力、最倔强的人。他在檀香山住了几个月之后,便抛妻撇子,跑到美国去了。这时美国的排华运动已到了疯狂的程度。中山之所以能安抵大陆,所用的证件,显然就是他底&lso;夏威夷出生纸&rso;。中山游美的目的,自然是想筹款和组织兴中会。但是在这方面他却完全失望。因为此时革命风气未开,而侨社中的主宰团体的&lso;致公堂&rso;又十分&lso;顽锢&rso;(这是中山自己的话)。至于中山在美何以为生?我想他那时也和我们后来的留学生一样:&lso;手舞银盘去复回,老子今朝作企枱&rso;。他在餐馆或衣馆&lso;打工&rso;。──我们已查到中山当年在美国打工的人证。
一八九六年夏秋之间,孙公在美国待了几个月。九月下旬他就从纽约搭船到英国去了。他去英国的目的,显然是绕道欧洲回远东去。因为他的根据地毕竟还是在香港、日本一带。那儿有他大批的伙伴和同志。他有推翻满清底坚定的决心。在那儿他可再次组织暴动和起义。可是他绝未想到在伦敦却突然被清廷驻英使馆所绑架。这一出历时两周(十月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发生在伦敦的&lso;西安事变&rso;却帮了中山一个大忙──孙文在国际上原无籍籍之名,可是这次闻名世界的&lso;绑架案&rso;,却使他从一个大清帝国的逋逃犯,一跃而为世界一级的革命家和政治家。自此以后,中国革命阵营中再没有第二个领袖,享有与中山相埒的声誉和地位。
&lso;三民主义&rso;的根源
再者,他环绕地球的不断旅行、观察和阅读书报,也使他对发生在中国的问题,有更深入、更广阔的理解。他掌握了加富尔(untdicavour,1810-1861)、加里波的(gieppegaribaldi,1807-1882)和俾斯麦(ottovonbisarck,1815-1898)的现代&lso;民族主义&rso;(有别于我国传统的华夷之辨);寄居英伦,他也更深的体验了英语民族三权分立、司法独立的&lso;代议政府&rso;的运作;更明白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分裂的毛病,而向往于当时正在美国风起云涌的&lso;国民运动&rso;(populistovent),尤其是这一运动的理论导师亨利乔治(henrye1839-1897)底&lso;单税法&rso;(sgletaxsyste)的精髓。特别是对土地的&lso;无劳增值&rso;(unearnedcrent)和&lso;涨价归公&rso;诸要点。好学深思的孙中山先生,在融会贯通之后,把它们有条理的编纂起来,这就是他后来指导&lso;国民革命&rso;底政治理论的&lso;三民主义&rso;了。虽然这三个&lso;主义&rso;,都是当时在西欧北美,甚嚣尘上的政治经济理论,没一个是他具有原始性的发明,但是孙公能实际深入西方社会,耳濡目染,采自源泉,然后活学而活用之;较之与他同时或后辈之热衷&lso;西学&rso;,奢谈&lso;主义&rso;,而一知半解的夫子们、领袖们,那就高明得不可以道里计了。在那些多半是&lso;不知不觉&rso;的青年信徒的眼光中,则&lso;总理&rso;、&lso;国父&rso;,就更是&lso;先知先觉&rso;的天生圣哲了。
石不转而江自流的中国知识阶层
孙中山在&lso;伦敦蒙难&rso;之后,应出版界之请,写了一本名利双收的小书,畅销一时,足使他在伦敦住了九个月,不虞匮乏。他于一八九七年七月初离英赴加拿大。再穿过加拿大至温哥华,搭船于八月中旬抵日本横滨,投宿于老友陈少白寓所。中山于一八九五年冬路过日本时,只是个薄有微名的中国逋逃犯。两年后&lso;蒙难&rso;归来,他已成为国际知名之士。他底日渐上涨的&lso;知名度&rso;,因此吸引了日本人的注意。首先慕名来访,嗣后成为中山终身密友的便是宫崎寅藏和平山周二人了。他二人都是当时日本政党政治中的活跃人物。通过宫崎和平山,中山又结识一些头面人物,如犬养毅、大隈重信、头山满、尾崎行雄、副岛种臣、久原房之助、山田良政、萱野长知等数十人。日友平山周在无意中为他又取个日本名字曰&lso;中山&rso;。孙公自己在&lso;中山&rso;二字之下加个&lso;樵&rso;字。其后便偶用&lso;中山樵&rso;作为他的日文&lso;化名&rso;。后来在同盟会时代,黄兴、胡汉民等对外界通信,都尊称孙总理为&lso;中山先生&rso;,结果弄假成真,全国上下都叫起&lso;孙中山&rso;来,真的名字反而不用了。其实孙公从发命令到签遗嘱,一直都只用&lso;孙文&rso;二字;他在公文上函札上,向未用过&lso;中山&rso;的浑号,而国民政府的官书,和国民党的传记作者,却偏喜叫他&lso;孙中山&rso;,实在是很滑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