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戛尔尼终于找到一位水平相当的对话者--因为他的话不再会引起什么后果,所以可以自由表达。在马戛尔尼告辞后半个小时,松筠就来回访。谈话又回到他们在俄国期间有过的经验上去了。松筠奇怪马戛尔尼怎么会在俄国呆了3年。马戛尔尼则费了不少力气向他解释欧洲各国的关系是建立在常驻使节的基础上的。
蒙古人又一次向马戛尔尼讲解中国的礼节。中国只有在重大场合才接见外国使节:如一位皇帝的葬礼、加冕或寿辰,一般是40天,超过40天的情况很例外。只有在皇上龙恩大开时,才允许使团的逗留时间大大超过这个礼仪规定的期限。
&ot;他详细地谈起了中国的风俗习惯;他知道这与我国的完全不同。违反了风俗习惯而不危害国家是不可能的。因此,外国人不应当对此介意。&ot;
马戛尔尼趁机向松筠摸底,以了解清廷对自己的印象。他为自己进行认罪辩护。他当时对那么多的事都不知道!他肯定没有像希望的那样讨得皇上和大臣们的喜欢。马戛尔尼想让对方说些恭维话。松筠立即使他放了心。不过,他是这样向主子报告这次谈话的:&ot;奴才传知令该正副贡使至奴才船内,敬谨面宣恩旨。据该正副使俯伏口称:&39;我等仰蒙大皇帝格外恩施,因时届冬令,气候渐寒,念我等不服水土,恐河路冻阻,谕令及早回国。我等实在感激不尽。&39;该贡使等感戴情状出于真切。&ot;我们又掉进了深藏两种真相的井里。
大学士走后,乔大人和王大人两位老搭挡来了。他们又为其君主的宽宏大量唱了一番赞歌:提供了40艘帆船,1000个民工,从8月5日以来,每天花在食品上的费用就达5000两银子。
马戛尔尼折算了一下:&ot;5000两银子,即1500英镑&ot;。他怀疑这么多钱是否真正花在食品上。他记得乔大人说过山东遭受水灾的农民是如何得到赈济。皇帝发放了10万两银子。&ot;第一位官员扣下2万,第二位扣了1万,第三位是5000,以此类推,最后只剩下二万两给了可怜的灾民。&ot;马戛尔尼想:&ot;中国人枉为孔子的信徒,他们在本质上同西方人一样,并具有相同的弱点。&ot;也像今天接受援助的许多民族一样。
拉犁的男男女女
10月1且日,马戛尔尼写道:河水很浅,纤夫拖着船只在河底行走。另外,早晚越来越冷,尽管中午时分依然很热。
我们的旅行家们自北向南穿过中国,见到了各种气候和作物。这里主要种高粱--中国人的大多数烧酒都是用它来酿的,包括茅台酒。小斯当东以其敏锐的眼光进行观察:&ot;10月11日,早上很凉,顶风。我们来时见到的谷子现在都已被收割干净。在这些地里已开始种新的作物。&ot;孩子为之惊叹不已,但这里的集约耕作是同人口过剩连在一起的;他在英国从未见到过这种景象。
高粱是16世纪由埃塞俄比亚经缅甸传入的,它在人口大量增长的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同一时期,葡萄牙人通过澳门从美洲引进了玉米的和白薯。安南的大米传入福建。这些新的作物扩大了耕地,带来了两季收获,增加了产量。大家忘了美洲的发现和远洋航行给中国带来了也许同欧洲一样多的好处。从16到17世纪,中国的人口似乎从8000万增加到1.6亿,而到乾隆统治时期又翻了一番。&ot;土地处于连续耕种的状态;因此使用最简便的犁耕地就行了。如果土壤很松,男女都可以拉犁。&ot;
灌溉是最为发愁的事。通常打开水闸即可:河流和运河的水位高于地面。但是,水位过低时则出现相反的情况。中国人的无限的耐性就弥补了这一点:&ot;两人面对面地站在两块地上:每个人手里拽着两根绳子,绳子系在一只桶底不透水的水桶上;他们将桶汲满了水,然后将桶像秋千似的晃出去;当晃的力量够大时,水便注入田埂另一边的蓄水池里去了。&ot;
讨人喜欢的松筠
10且12日,同松筠又进行了一次谈话。托马斯写道:&ot;我们登上了将全程陪伴我们的大官的船。他给我们读了一封皇帝的信,其大意是我们在整个旅途中应当受到良好的照顾。&ot;听说伊拉斯马斯&iddot;高厄爵士同他的船仍在舟山。对马戛尔尼来说这是个好消息:伊拉斯马斯&iddot;高厄爵士有希望收到他10月4日的信。对中国人来说也是个好消息:使团越早上船,他们便越早放心。
还有一个好消息:英国人被允许上岸散步--帆船的速度比人步行还慢。但是,乾隆的命令是明确的:&ot;不令该贡使随从人等上岸,亦不许民人近船观看。&ot;松筠因此承担了违犯圣旨的责任,不过仅仅是允许他们在没有百姓居住的地方。对这种随便违背正式命令的做法,松筠只是在几天后才向皇上报告:&ot;该贡使曾向奴才言及,内河船窄,久坐船内易生疾病,意欲间或登岸随舟行走几步等语。奴才因其所请尚近情理,业已饬知管船员弁只许伊等白日在沿提清静地方偶而随船散步。该贡使人等遵守约束,词色之间颇知感念。&ot;乾隆同意了这个建议。
托马斯记下了这个建议的局限性:&ot;在离天津上游1英里处,我们停了半小时。我们在与一所寺院毗邻的一个小花园里活动一下双腿。&ot;在穿过天津时,英国人又重新被关进了帆船。
马戛尔尼有了信心,便又提起他的使命的&ot;主要宗旨&ot;:&ot;使英国商人得到皇帝的保护和厚待。&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