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来,在西方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三家德国人,第一家人向来都非常富有;第二家人是正宗的犹太民族,开始很贫穷,在第一家人的帮助下成为了富有家庭;第三家人同样在起初并不富裕,但在第二家人的帮助下也成为了富有人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德国军警要清除犹太人。第二家人没办法,只得让他们的两个儿子逃离德国。在离开的那天晚上,他们在家里开了一个决定生死的会议。主题是,应该要找谁帮忙逃离?家庭中所有的人都一致认为应该向第三家人求救。理由是,第三家人是在他们家的帮助下发家致富的,这份恩情致今还没有还。做父亲的思考再三说:‘应该去找第一家人帮忙。’家里人很是诧异地反对说:‘第一家人帮助我们家太多了,没有理由再三帮助我们?一旦被发觉,他们家会被牵连,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他们不可能不清楚。’然而,做父亲的态度很坚决,并催促他们赶快照说的做。两个儿子没办法,只好快速的离开家去找第一家人。在路上,小儿子说:‘这样做太冒险了,我觉得还是应该去找第三家人帮忙,好歹他们还欠我们家的恩情没还呢。’但大儿子执意要按照父亲说的做。小儿子说:‘你去找第一家人,我去第三家,这样更稳妥’。”
“他们俩就这样分开了。大儿子在第一家人的帮助下,成功的到达了美国。二战结束后,他返回故乡,却没有找到自己的亲人。一天,在档案馆里,他找到了一条关于他们家的记录。上面的内容是,就在他离开德国的那天晚上,第三家人到军警驻地报告说他们家闯进了一个犹太男青年。于是,军警就把这个男青年给带走了。”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测试的题目是:为什么给予他们家恩惠的第一家人还愿意继续帮助他们?而得到他们家恩惠的第三家人却反而出卖了他们?
吴小扬正沉浸在故事的情景当中,普燕说:“怎么样?能明白什么意思吗?”
吴小扬说:“故事的内容简单明了,但测试题还没想通。”
“那当然。”普燕说:“如果故事一讲完你就知道,那你就是神了。实话告诉你吧,楚老师让无数的人测试过这道题。至今为止,我只见过有两个人的答案正确,至于其他的人嘛,有极少数的沾了一点点边,大多数简直就是不着边际,毫无关联。”
“只有两个人能回答出来。”吴小扬说:“那你呢?一定是其中之一吧?”
普燕发了一个开心的表情:“算你聪明。”
吴小扬说:“另一个人是谁?”
“二师姐呀。”普燕说:“听楚老师说,当年考二师姐时,她用了21天时间。”
吴小扬越来越好奇:“那你用了多久?”
“我不敢妄自菲薄,也不会盲目自大,等你的答案出来之后再告诉你,好好考试吧。”普燕特别强调说:“记住哦,决定你人生命运的时刻来了。要不这样,咱们今晚就不聊了,你好好思考这个问题,等你有了答案和我联系,我们再聊好吗?”
吴小扬在房间里走来走去,从电脑桌到门口就几步路,他不知道已经走了多少个来回。一会儿躺在床上,一会又坐在椅子上,思想完全被普燕所讲的“三家人的故事”所摄住。可以这么说,有生以来没有任何一个问题会像今天这样让自己生出莫名的兴奋,也没有任何一个问题会像今天这样被卡住了。他心里清晰的知道,普燕居然说的这么认真,这绝对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测试题那么简单。那位奇才老师用这道题去考过无数的人,就一定有它的奥妙所在。“解答了这道题,就可以见到让自己产生无限遐想的‘奇才老师’。”一想到这,他就激动的不能自己。他不相信自己解答不了。
虽说已经很晚了,吴小扬还是没有一点点的睡意,他完完全全被《三家人的故事》迷住了,但又没有任何的头绪,有时隐隐约约觉得自己找到了方向,但又不知从哪说起。
于是,他索性离开了家。路上的行人非常稀少,有些凉凉的夜风吹过他的脸孔,感觉很是惬意,思想其实在飞快的运转着,进入了那迷人的故事里,仿佛自己的一切都已经完全地融入其中。
在经过“盘江西路”的交叉口时,看到不远处有一个中年女人正在和一个十多岁的小男孩说着什么?她的声音很是温和,而那个少年的声音时高时低,偶然间能听到他大喊:“我就不回去。”那位中年女人态度依然很好的说着话,好像还在祈求着什么,那少年依然很倔强。
吴小扬决定稍稍走近一点,看看是怎么回事。来到大约距离七八十米的地方,可能是晚上的原因,已经能清楚听到他们俩的对话了。
那中年女人说:“你跟妈回家去,外面很危险,你这么小,很容易学坏的。”
吴小扬明白了,这是一个母亲在劝不听话的儿子跟她回家,做儿子的却很倔强。他很想帮助他们一下,可这样的事情,外人是很难帮上忙的,弄不好是帮了倒忙。那个女人的声音里已经带有哭泣声:“你听妈妈的话,和我一起回家好吧,在外边很危险的。”
听到这带有乞求的哭泣声,悲痛之情涌上了吴小扬的心头,他深深的感慨了一声。蓦然间,联想到自己何曾没有让妈妈也这样伤心过,愧疚之情一阵阵的涌了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