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可惜了!不能改改吗?比如社祭那样,把胙肉分了……&rdo;
张涵想起了社祭,今生他已参加过几次社祭了。
社祭分为春秋两次,在每年的二月和八月分别举行。除了过年,春、秋两次社祭是大汉国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张坞的居民多是张氏族人,社祭便一起举行。
每当此时,根据年景丰俭,全坞每户人家都会出上八百一千二百钱。然后,由专人去买上些猪、牛、羊、酒、米、胙肉等作祭品,聚到张氏祠堂边的那丛大树前,祭祀土地神。
社祭无论男女老幼都可参与,大家击鼓撞钟,鼓瑟吹笙,歌舞以娱神。祭祀完成后,便由张昭主持,将胙肉等祭品公平地分予众人,纵情宴饮终日,方才扶醉而归。
张涵很喜欢社祭的节庆气氛,人多了胙肉吃起来也香。哪里会这样,祭祀完河神,连顿饭都不管。
&ldo;……&rdo;
听见这话,张昭不由宛尔,真是孩子话。
&ldo;祭祀河神,河神就会保佑我们吗?&rdo;
&ldo;有时会……&rdo;‐‐就是说,有时不会了。
&ldo;那为什么还祭祀河神?&rdo;
张涵一直觉得这么做很傻,祭祀河神不说人力,光是各种祭品,至少也要花上十万八万钱。有这些人力物力,还不如用去减灾赈灾。
这个问题牵涉很多,张昭想了想,才想好怎么说。他这把年纪了,对鬼神也是半信半疑的,子不语怪力乱神。说起来,张昭也挺矛盾的,他相信天书,相信广寿子,对这些却依然如故‐‐他是个实用主义者(奇书网整理提供),中国人都是现实主义者。
&ldo;人人都相信有用,那就有用了。&rdo;
张涵听了祖父的话,不禁默然。原来,自己才是傻瓜。
大汉人并不全然迷信,而是迫不得已。此时交通运输不便,没有火车汽车,从一地至另一地,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换言之,赈灾和减灾的成本非常高昂,政府是支付不起的。于是,便举办一些祭祀祈祷活动来安抚民心。
张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至于祭祀后的结果,就全凭运气,看老天爷的了。
显然,豫州这一回运气不好,灾情没有什么改善,依然如故,越往南部旱的越厉害。到了秋天,好不容易下起了雨。结果,大雨却一发不可收拾,又是一场涝灾。
这样一来,豫州当年的收成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