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思顺原为朔方、河西节度使,李光弼、郭子仪都曾是他的下属部将。安思顺曾与安禄山约为兄弟,安禄山造反后就被皇帝解除兵权,征入朝中当了个挂名的户部尚书。
李光弼对安思顺还有些旧日恩义,不由道:“安尚书虽曾与逆胡有过兄弟之约,但对陛下并无二心,否则以朔方、河西二镇兵力投了安禄山,大唐江山早已危急!况且哥舒将军早与安尚书不谐,单凭他截获的一封书信怎能轻易就将肱股之臣定罪处死?朝中竟无人相护?”
中使叹气道:“西平郡王如今位高权重,手握我大唐江山命脉。说句不敬的,有安禄山逆反在前,陛下如今都得礼让他三分哪!朝中无人敢言,唯有右相出手救安尚书,但心有余而力不足,陛下旨意又下得仓促,眼睁睁看着安尚书殒命。”
李光弼沉默片刻,心中已经明白过来,淡淡道:“右相有心。中使一路辛苦,请往驿馆暂歇。常山久战空虚,地方简陋,还望中使不要嫌弃。”命菡玉带中使去驿馆落脚歇息。
菡玉领中使到常山馆驿落脚,离去时中使突然道:“少卿,右相有一封信命咱家转交。”从袖中掏出一封书信来递给她。
菡玉接过,极薄的信封,打开里面只有薄薄一张笺纸,无头无尾地题了一句诗:柳条折尽花飞尽。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归不归?然而如今,在野,山河破碎,因安禄山;在朝,满目疮痍,因他杨昭。叫她如何归?往哪里归?
她慢慢地将那笺纸折起,塞回信封中,对中使道:“有劳大官,请好生歇息吧,下官告辞。”
中使问:“少卿不回信给右相么?咱家可以代为捎传。”
菡玉道:“不了,多谢大官。”将信收起,告辞回太守府衙。
李光弼神色郁郁,见菡玉回来,忍不住向她抱怨道:“我素来敬重哥舒翰,敬他战功彪炳、威名赫赫,谁知为人竟是如此!武人讲的是忠、勇、义、气,如此狭窄心胸,这个‘气’字,他首先当不得;为着一己之私拿别人垫脚,草菅人命,也当不得这个‘义’字;居功自傲以权慑主,更当不得这个‘忠’字!无怪乎一入朝掌权便和杨昭反目斗起来,真是物以类聚!安禄山都打到潼关脚下了,这些人还只顾着自己权势利益窝里斗得欢,难道非要把大唐江山葬送了才心甘?莫怪你不愿呆在长安,换了我也看不下去!”
他一口气讲了好半晌,出了心中郁气,也不见菡玉应声,只是愣愣地出神,疑惑道:“你怎么了?”
菡玉回过神来,扯出一抹浅笑:“师弟是三军主帅,如此愤世嫉俗、气急败坏的言辞在同门面前说说也就罢了,可别流传出去,损坏大将威仪。”
李光弼也笑了:“你少给我顾左右而言他,皱着个眉头忧心忡忡的,还来说笑话。”
菡玉微窘,低了头不语,手触到衣袖一处尖角突起,正是袖中那封信。
柳条折尽花飞尽,微带凄凉的词句,仿佛承载的并不只是离愁别绪,堵得她心头发慌。
李光弼走近来,一手扶着她肩,轻声问:“朝中有你忧心挂怀的人?”
菡玉退开两步转过身去:“在朝这些年也有一些交游的友人,一别之后杳无音讯。安禄山虎狼在侧,单凭一道潼关未必能一直挡住胡虏铁骑,潼关不守,长安岌岌可危,届时这些故友都将陷于危难……”
李光弼笑道:“你担心得也太远了,不如先担心担心咱们自己。潼关好好的在那儿,安禄山在洛阳做他的皇帝梦,咱们可已经被困了四十多天了。”
菡玉也笑,摊摊手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看来这句话只能正着说,反过来就做不得准了。”
李光弼看她满腹心事,偏还强作欢颜,不愿说与他听,想她在京多年必有许多际遇,一时之间难以言尽,也不勉强,一笑置之。
常山与敌军相持五十余日,终于迎来援军。四月初九,郭子仪自代州率朔方大军东出井陉,抵达常山与李光弼合师,共计有藩汉步骑十万。
史思明听说郭子仪大军东来,立即解除常山之围退回九门,转攻为守。
郭子仪年已花甲,半生戎马老当益壮。大军稍作休整,第二天便向史思明递书约战。
四月十一日,郭子仪、李光弼与史思明战于九门县城南,官军出兵八万,留二万驻守常山,叛军则倾巢出动。郭子仪用李光弼故策,避敌骑兵精锐,以□□手和枪兵为主。
此仗殊无悬念,叛军被打得大败。史思明仓皇往南逃至赵郡,蔡希德更是魂飞胆散,一直逃到九门南六百里外的钜鹿,听说官军只追史思明,并未分兵顾他,才敢停下来。
河北、朔方之民饱受叛军□□,苦不堪言,此时听说官军大败史思明,纷纷起兵反抗响应,少者几千人,最多有两万人。
安禄山自起兵以来所向披靡,志得意满,听说自己手下最得力的大将史思明在河北被打得如同丧家之犬,大怒之下,派给蔡希德步骑两万,又令留守范阳的牛廷玠发兵增援,三方合兵共五万余人,其中两成是安禄山最精锐的部队,反击郭李。
郭子仪归兵恒阳,加固城防,深沟高垒以待。叛军来攻则固守,撤退则追击;白日陈兵耀威,入夜派小队人马偷袭扰乱敌营,使叛军不得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