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说论语 百家讲坛 > 第21章(第1页)

第21章(第1页)

蒯聩跟姐姐感情好,于是暗中和姐姐商量,要赶走儿子,自己回来当国君。不久,蒯聩在姐姐的面首浑良夫的帮助下,潜入了孔家,胁迫孔悝结盟,要赶走卫出公,迎蒯聩回来做国君。孔家的管家栾宁知道这件事情后,急忙带着卫出公出逃鲁国,同时派人通知子路,让子路前来救孔悝。

子路听说政变,自家的小主人被挟持,想起来老师那句&ldo;见危授命&rdo;来,于是匆忙之间登上战车,单车来救孔悝。路上遇上逃难出来的师弟高柴,高柴劝他不要去,他非要去。

来到孔家,孔家大门已闭。子路跳下战车,大声高喊,要求释放孔悝。蒯聩派了手下两个勇士下来迎战子路,子路虽然勇猛,奈何上了年纪,只能勉强抵挡。几个回合之后,子路的帽子带被砍断,子路想起老师的话&ldo;君子死而冠不免&rdo;,意思是君子就是死也不能死得太难看,帽子要带好。所以子路放下武器,重新接好了帽子带,也不知道结好没有,反正对方没客气,上来砍死了子路。

而这个时候,孔悝实际上正愉快地和自己的舅舅饮着酒,他们已经达成了协议。

此后,孔悝立蒯聩为卫国国君,就是卫庄公。

子路之死,一方面与性格有关,但是,与孔子当初的谆谆教导没有关系吗?

听说卫国政变的时候,孔子就长叹了一声:&ldo;嗟乎,由死矣。&rdo;不久,子路的死讯就传来了。

子路的死,对孔子是个致命的打击。如果说颜回就像孔子的儿子,那么子路就是孔子的兄弟、朋友和战友,是互相关心的兄弟,是直言相告的朋友,还是生死与共的战友。孔子与子路的感情是任何人都无法相提并论的,甚至孔子对子路有一种强烈的依赖感。几十年来,子路就守卫在孔子的身边,为孔子鞍前马后、赴汤蹈火,即便是在外地做官,子路也常常亲自或者派人来探望孔子。

对于子路的死,很难说孔子没有内疚。其实孔子已经在315(178)中隐讳地告诉子路要懂得变通,可是孔子一定在后悔自己没有说得更明白更直接一些。

子路被害不到半年,孔子去世了。

第四部分冉有

冉求,字子有,鲁国人,小孔子三十岁,是孔子的第二批学生。

冉姓来自周武王的弟弟冉季载,在鲁国是士的阶层。从历史记载看,冉家应该是世代为季孙家家臣,家境和受教育程度都不错。冉有的教养和从政能力在孔子弟子中都是首屈一指,从政的成就也最大。

冉有的性格稳中内敛,考虑问题周到并且相当谨慎,各方面知识非常丰富,孔子也因此很看重他,对他非常放心。冉有在季孙家中先后出任费邑宰和家宰,都是季孙家的实力职位,由此可见冉有的个人能力以及冉家与季孙家的渊源。

冉有进入孔门之后,因为见多识广办事得体,孔子出门一般都带上他。后来冉有回到鲁国,成为季孙的家宰之后,想办法说服季康子请孔子回国,之后又对孔子百般照顾,对师兄弟们也多有关照,在孔门中威望很高。可是,因为冉有为季孙家尽职尽责,而季孙家的政策很多是孔子反对的,因此孔子认为冉有助纣为虐,一度师徒反目。

冉有的从政能力一流,人品也是一流,对孔门的贡献与子贡不相上下,并列第一,可以说是孔学的一大功臣。不过由于孔子对冉有一再批评,因此后代的儒家并不待见冉有,很少提及。此外,冉有专心政务,在学说上没有建树。

41(139)★★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ldo;庶矣哉!&rdo;冉有曰:&ldo;既庶矣,又何加焉?&rdo;曰:&ldo;富之。&rdo;曰:&ldo;既富矣,又何加焉?&rdo;曰:&ldo;教之。&rdo;

【译文】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ldo;人口真多呀!&rdo;冉有说:&ldo;人口已经够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呢?&rdo;孔子说:&ldo;使他们富起来。&rdo;冉有说:&ldo;富了以后又还要做些什么?&rdo;孔子说:&ldo;对他们进行教化。&rdo;

【解析】这是孔子管理一个国家的顺序了,首先要让老百姓富裕起来,之后对他们进行教化。这话让人想起管仲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这个时候,孔子的思想已经受到管仲思想的影响。如果按照孔子先前的思想,就应该是先克己复礼再追求富裕。

这是孔子第二次从鲁国去卫国的途中,当时孔子的好朋友蘧伯玉在卫国受到重用,孔子因此从鲁国去投奔他。孔子踌躇满志,以为自己在蘧伯玉的力推之下可以在卫国大展宏图,因此在途中就在计划怎样治理卫国。受孔子乐观思想的影响,冉有也很乐观,于是师徒二人就在路上谈论起怎样治理这个国家来了。遗憾的是,卫灵公对孔子早就失去了兴趣,即便有蘧伯玉的推荐,也决不用他。因此,孔子无法去实践这段话了。

【现实解说】这段话的现实意义很浓重,中国首先是人口众多,之后开放国门,国家开始富裕起来。可是,教化始终没有跟上,老百姓精神层面文化层面的素质还是有待进一步提高。

另一个方面,升官之前要低调,像孔子这样舍我其谁的样子,一旦预想的事情落空,多么受打击啊。

42(715)★★

冉有曰:&ldo;夫子为卫君乎?&rdo;子贡曰:&ldo;诺,吾将问之。&rdo;入,曰:&ldo;伯夷、叔齐何人也?&rdo;曰:&ldo;古之贤人也。&rdo;曰:&ldo;怨乎?&rdo;曰:&ldo;求仁而得仁,又何怨?&rdo;出,曰:&ldo;夫子不为也。&rdo;

【译文】冉有问子贡:&ldo;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rdo;子贡说:&ldo;嗯,我去问他。&rdo;于是就进去问孔子:&ldo;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rdo;孔子说:&ldo;古代的贤人。&rdo;子贡又问:&ldo;他们放弃了国君的位置,有怨恨吗?&rdo;孔子说:&ldo;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有怨恨呢?&rdo;子贡出来对冉有说:&ldo;老师不会帮助卫君。&rdo;

【解析】卫灵公死后,因为太子蒯聩被赶走了,因此直接将国君的位置传给了太孙,也就是蒯聩的儿子姬辄,就是卫出公。蒯聩知道儿子当了国君,回来争夺宝座,在晋国赵简子的帮助下,占领了卫国的戚地作为据点。而卫出公坚决不给父亲让位,派重兵防范。父子争位,这件事恰好与伯夷、叔齐两兄弟互相让位形成鲜明对照。这里,孔子赞扬伯夷、叔齐,而对卫出公父子这样的争夺表示不屑。

这件事情的背景非常复杂,要一件件来说。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长子和三儿子,父亲去世之后,都不愿意继位,因此双双逃离孤竹国,最终饿死在首阳山。后代,他们被尊为圣人,也是儒家四大圣人之一。

蒯聩原本是卫灵公的太子,因为看不惯南子给老爹戴绿帽子,准备暗杀南子,失败之后流亡晋国,被废了太子。

这次父子相争,从君臣关系看,蒯聩是造反;可是从父子关系看,卫出公是不孝。所以,孔子的态度就是这两人都不是好人。

卫国国君父子对峙的时候,恰好是孔子师徒在卫国期间。这个问题,为什么冉有不去问,而要让子贡去问?冉有这人做事非常谨慎,原则性非常强,但是话不多。孔子对冉有的能力很欣赏,不过两人之间的交流并不太多。而子贡是孔子喜欢的学生,又能言会道,孔子很喜欢。冉有和子贡又是很莫逆朋友,因此,有些问题冉有觉得自己不方便问或者不知道怎么问,就请子贡出马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