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舰出击的情报很快被驻守巨济岛的元均舰队获悉,并传达给李舜臣。据最新情报,日军舰队已经西进到泗川一带,离丽水已经不到半天的路程了。如果被日军在丽水附近登陆,朝鲜的陆军部队肯定将抵挡不住,到时候全罗道左水军的大本营就危险了。李舜臣当机立断,主动迎敌,在自己擅长的海上消灭来犯之敌。同时,李舜臣也派出使者要求全罗道右水军的李亿祺全力支援。
鉴于第一次出战中挟船和鲍作船作用有限,李舜臣决定只带上自己部下的板屋船出击。但同时,有两艘新的庞然大物也加入了李舜臣舰队。由于其外形像是在海上游弋的大乌龟,人们把这朝鲜水军独有的战舰称为&ldo;龟船&rdo;。
龟船,有时也叫龟甲船,龟背船,是一种在甲板之上设有顶棚覆盖的战舰。在当时的海战条件下,这个顶棚可以有效地防御敌人火炮火枪的射击,保护船上水手不受伤害。顶棚外侧布则满锋利的尖刺,如一蓬刺猬,根本无法立足。这正是针对日军喜欢爬上敌舰肉搏的特性而设计的。龟船船身与高大的板屋船相若,长28米,宽9米,高6米。船分两层,下层设浆20支,每侧10支,每支由3名水手划动。上层则有射击口,可射出火矢或喷筒。船头是一龙首,龙口中伸出一门&ldo;天&rdo;字号火炮。同时船尾亦设一门火炮,这样攻守兼备的战舰,使得龟船俨然成为当时海上坦克!(下图为龟船还原模型)
龟船并不是后人想当然地以为是李舜臣所发明。早在李之前200年,《太宗实录》就有用龟船与倭寇交战的记录。只是后来朝鲜军备松懈,这件海战利器几乎已被人遗忘。是李舜臣和工程师罗大用复活了古人的智慧,并在与日军的交战中使龟船大显身手。凑巧的是,李舜臣首次测试龟船成功是在1592年4月12日,正是日军攻陷釜山的前一天。不能不说是天意特造了这么个玩意和日本人作对了。
令后人争论不休的是,龟背是否真的象现在朝鲜人宣传的一样,由铁甲覆盖,是世界第一艘铁甲舰。抛开织田信长的铁甲船早于此15年不说,区胜还是认为木制背甲的可能性较大,理由有二:一,从李舜臣和其侄李芳留下的笔记来看,从未有一处提及龟背是用铁甲。《惩毖录》和《宣祖实录》也没有,反倒当时参与海战的日本人提到有&ldo;铁包的盲船&rdo;向自己进攻。目击证人不太可靠。二,铁背甲太贵。如果铁甲有2~3毫米厚的话,一条船就须用铁6吨。朝鲜政府不会也不可能向李舜臣提供如此多的生铁。而以当时李舜臣自己能筹措到的物资来看,6吨无异是个天文数字。在李舜臣日记中曾斤斤计较地提到,1592年初自己借给李亿祺45斤生铁。可见其促襟见肘,根本不能和织田信长能调集的资源相提并论。
但,如果龟船背甲是木制的话,碰到日军用火攻,特别是毛利水军赖以成名的&ldo;焙烙火矢&rdo;,又该怎样抵敌?由于背甲上都是尖刺,想上去救火都不可能。李舜臣的办法是,在船背铺满浸湿了海水的草席。那样任什么火都烧不起来了。(这一点织田信长倒是没有李舜臣聪明。)
5月29日,李舜臣舰队与元均舰队在露梁海峡会师,并一同东进,迎击日军舰队。下午,朝军舰队抵达泗川,发现敌人早已严阵以待了。只见日军13艘安宅船全都停靠在泗川港内,绣着红白两色的战旗延绵海岸上3公里。战旗下铁炮部队挖起战壕,荷枪实弹,正等着朝鲜人呢。看来这次李舜臣要对付的已不再是毫无警惕的运输船队,而是货真价实的日本水军了。
李舜臣当然不会去干抢滩登陆那种蠢事。在日军的铁炮轰击下,朝鲜军的下场大概不会比诺曼底的美军好多少。而如果只是击毁日军停泊在港内的战船,日军将士仍是毫发无伤。他们还是可以继续从陆路攻入全罗道,威胁丽水港。
而今之计,唯有诱使日军出击,而在海上歼灭之了。李舜臣当即下令,数艘战船驶近泗川港,空放几炮,便立刻假装不支而走,把敌人诱入外海。轻敌的日军果然上当,都以为朝军银样蜡枪头,只敢骚扰运输部队,遇到正规军就便逃之夭夭。日军水手们纷纷跳上安宅船,全军追赶&ldo;败逃&rdo;的朝军,以报月初的一箭之仇。
等到日军冲到外海,四下一看,才发现朝军主力已经把他们团团围住了,不由得暗暗叫苦。但想往后撤,已经来不及了。只见从朝军阵中冲出两只龟船,在大将罗大用的率领下冲进日军阵中,把矮小的日军战舰撞得东倒西歪,狼狈不堪。同时,龟船上火炮火矢齐发,外围的朝军板屋船也一齐向包围圈内开火,日军安宅船纷纷中弹燃烧。一时间,海面上浓烟滚滚,炮声枪声伴随着日军的惨叫声,不绝于耳。
日军主将胁坂安治眼见战局不利,便奋力抽出战刀,大声呼喝,鼓励部下们奋勇迎战。在他的率领下,部分日军用头上带钩的绳索搭到龟船上,企图爬上朝军战舰肉搏。可是龟背上布满尖刺,日军突击队无法立足,只能知难而退,尽量驶离那要命的龟船。胁坂安治也乘着旗舰逃回港内,终于捡回一条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