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可知,荀彧在战略决策方面屡次纠正操的疑误想法,因而对操的成败存亡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其他谋臣如荀攸、郭嘉等亦有同样功勋,为操所称誉。足证操对战略部署极为重视,事先都与群僚仔细商讨。他能采纳别人的正确策略,说明他的判断力是很强的。
当操与袁绍起兵讨伐董卓时,绍问操:&ldo;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rdo;操曰:&ldo;足下意以为何如?&rdo;绍曰:&ldo;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rdo;操曰:&ldo;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rdo;。操又对别人说:&ldo;汤、武之王,岂同土哉?若以险固为资,则不能应机而变化也&rdo;。操之所以能克敌致胜,主要原因之一是如同他自己所说的&ldo;任天下之智力&rdo;,即充分发挥臣下的智慧和将士的战斗积极性。所谓使&ldo;贤人不爱其谋,群士不遗其力&rdo;。
无论曹操在战略、战术上做得怎样出色,如果其军队没有较强的战斗力还是不行的。吕布的军队号称勇悍;袁绍的军队人数最多,经过多次较量之后,都为操所败,说明操军的战斗力是很强的。操军战斗力之所以强,乃由于操一贯采取精兵、简政、重视粮食生产及运输等措施。操曾说:&ldo;孤所以能常以少兵胜敌者,常念增战士,忽余事,是以往者有鼓吹而使步行,为战士爱马也;不乐多署吏,为战士爱粮也&rdo;。操自言当官渡会战时,袁绍有铠甲一万领,他只有二十领;袁绍有马铠三百具,他连十具都不到。操军人数虽少,装备虽差,但操治军带兵,比较重视纪律,赏罚比较严明,结果打败了袁军。一次在行军途中,操传令不得让马践踏麦地。如有违犯,一律斩首。于是士兵皆下马步行,惟恐踏坏了麦子。可是操自己所骑的马却因吃惊而踏了麦田。于是操即拔剑割下自己一撮头发,做为处罚,这虽只是做做样子,但也可说明操在军中持法是比较认真的。操起兵初期,打过不少败仗,但军队始终没有溃散,就是因操治军严整,而且在政治、经济各方面也能较好地配合和支持军事。所以终能转危为安、变弱为强。其他军阀如袁绍则&ldo;御军宽缓,法令不立&rdo;;吕布则&ldo;勇而无计&rdo;、&ldo;轻狡反复&rdo;;刘表则&ldo;不习军事&rdo;、只&ldo;保境自守&rdo;;袁术则&ldo;奢淫放肆&rdo;、&ldo;无纤介之善&rdo;。所以操终能将他们各个击破。
由此,我们说曹操可以称得上古代卓越的军事家。
(3)曹操的为人和作风。
操在中国历史上是为人熟知的人物之一,人们对他的看法纷纭错杂,毁誉不一。毁者把他说成白脸的奸臣、专门玩弄权术、&ldo;宁我负人,勿人负我&rdo;的极端利己者;誉者则目之为命世英雄、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有关史书记载,既善恶错出,真假难辨。我们如果片面地依据某些记述,断章取义,纵然再多发表评论文章,亦无济于事。评论历史人物,应当从有关的可靠记述中归纳出居于主流的东西(如德、才、功、过、善、恶、作用、影响等),从而得出确切的结论。不仅要把这一人物与他同时的人相比较,也要放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同一类型的人相比较,这样便不难估计其在各方面的价值,以确定其历史作用。比如曹操的忠与奸的问题,我们在前面已经做过分析,曹魏政权是曹操在农民起义的影响下,自己苦心经营出来的。当时尺土一民,皆非汉有,汉朝还有什么可供曹操篡夺呢?曹操确实是玩弄了一套&ldo;挟天子以令诸侯&rdo;的把戏,但这样做,还是为汉朝延长了二十余年的名义上的国祚。假若操是奸臣的话,那末,二袁、刘表、刘备、孙权……谁是忠臣呢?如果找不出一个能维护汉政权的忠臣来,还能说操是奸臣吗?
至于曹操对人是否奸诈?专门倾人利己呢?传说中曹操所说&ldo;宁我负人,毋人负我&rdo;的话是否真实呢?据《三国志》卷1《武帝纪》注引《魏书》:
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武帝纪》注又引《世语》:
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武帝纪》注又引孙盛《杂记》:
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ldo;宁我负人,毋人负我!&rdo;遂行。
根据《魏书》的说法,操杀人系于被劫之后,这种杀人,不能说是负人,而只是惩罚歹徒的行为。《杂记》所说操夜杀人,乃是怕别人杀害自己,所以先下手为强,这还可以说是&ldo;宁我负人,毋人负我&rdo;的行为。但操过后,还是很快就感到悽怆伤怀,说明这次杀人是属于误会,并非操本性即安于做负人之事。而且,&ldo;宁我负人,毋人负我&rdo;之语,只见于此书,其他二书均未道及。可知这话是不可靠的。从当时实际情况论,操恐惧出奔,方逃命之不暇,安能轻易做杀人惹祸之事。他当时如畏人图己,就应趁人无备时逃走,何必杀人以增罪累而稽行期?以上三书所记大相径庭,陈寿既不采用,裴注虽引出,但未置评,仅备遗闻。所以我们不宜视之为真实材料,与其在这个问题上多做纠缠,远不如从操许多比较确凿的行事中寻找答案。比如:陈宫,原来是拥戴操为兗州牧的有功大员,操&ldo;待之如赤子&rdo;。但后来陈宫趁操东征徐州牧陶谦之际,叛操而迎吕布为兗州牧,使操几遭灭顶之灾。后来陈宫与吕布一起被操禽获,&ldo;宫请就刑,操为之泣涕&rdo;,颇有故人依恋之情。宫死后,&ldo;操召养其母终其身,嫁其女,抚视其家,皆厚于初&rdo;。又如建安十九年(214年),蒯越病死前,托操照料其家,操报书曰:&ldo;死者反生,生者不愧,孤少所举,行之多矣,魂而有灵,亦将闻孤此言也&rdo;。可见操对死者的嘱托,并无背负之事。王粲的儿子因参与魏讽谋反,为曹丕所诛,操闻叹息曰:&ldo;孤若在,不使仲宣无后。&rdo;操以金璧从南匈奴赎回蔡文姬之事更为人所熟知。操还自言:&ldo;前后行意,于心未曾有所负&rdo;,可知他是怕负人的,似不可能说出&ldo;宁我负人,毋人负我&rdo;的话。吕思勉谓:&ldo;操之待人,大致尚偏于厚&rdo;。这种讲法,是符合事实的。那些述说操诈骗倾人的传闻、轶事,多非历史的真实。但这种讲法从何而来呢?首先,操用兵善&ldo;因事设奇,谲敌制胜&rdo;,吕布与操作战时,曾告诫部属:&ldo;曹操多谲&rdo;。因此,有人就把操用兵时的&ldo;多谲&rdo;,扩大到其为人和作风上;其次,陈寿说操&ldo;少机警,有权术&rdo;。&ldo;挟天子以令诸侯&rdo;,就是他在政治上搞的权术,赵翼言操用人系以权术相驭。操在用人上,确实有用权术的地方,但说他用人全靠权术,就以偏概全了。封建政治首脑有几个不用权术的?有几个没有滥杀过人?袁绍早就让操杀杨彪、孔融、梁绍。就以孔融为例,他何尝不随意杀人!当他任北海相时,仅因&ldo;租赋少稽&rdo;,就一朝杀五部督邮。孔融既不能自力保境,又不肯同邻近州郡合作,因此,左承祖劝他&ldo;自托强国&rdo;,仅因这个建议,就被孔融杀害。至于历代开国帝王,因铲除异己,而滥杀错杀的更史不绝书,如果只责操谲诈负人,是不公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