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研究]《洋务运动史》作者:夏东元【完结】
附录:我和洋务运动史研究
一、洋务运动发展论
我对洋务运动史的研究,如果将酝酿时期算在内,已整整40年了。在长期从事此项研究中,逐步形成了一套看法。这套看法最扼要他说,就是把洋务运动置于历史长河的发展规律中进行考察评价。
19世纪60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从一定意义上说,即是中国早期的近代化运动,也就是以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为中心并相庄改革军事、教育等多方面的活动。
洋务运动,是在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必然代替封建主义的历史条件下兴起的;是在变落后为先进、变封建主义为资本主义、变贫弱为富强的变革思潮中发生和发展的;是在清王朝遭到太平天国革命和英法联军入侵两重压力下,采取&ldo;两害相权取其轻&rdo;的策略而起步的。显然,洋务运动的&ldo;起步&rdo;,是立足于向英法等列强妥协并取得其支持,尤其是军事技术的支持以把太平天国革命镇压下去这一基点上,当然在政治上是反动的,并带有买办性。但却符合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和作为这一&ldo;趋势&rdo;的思想反映的要求的。
中国自清朝康乾以还,已有资本主义因素萌芽。那时,商品经济极不发达,价值规律服从封建主义经济的制约;少量外国商品时中国封建经济结构也起不了什么作用;因天灾人祸、封建压榨而促使的阶级分化,不能为资本主义创造条件,因而资本主义因素还不能突破封建主义的框框。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外国资本主义凭着不平等条约规定的优惠条件,如关税和内地税只有战前20%左右;它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很快,例如棉纺织品从30年代到60年代提高竟达3至6倍;加上倾销政策,外国商品在中国市场上的价格大大降低,竟至&ldo;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rdo;的程度。小商品生产者在冷不及防的情况下遇到了强手的竞争而败北,纷纷减产,有的甚至停产。因此他们破产了,分化了。这种破产和分化,使世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及其制约下的价位规律,开始在五口的小范围内,而后逐步扩大地起着主导作用。这时封建剥削和压榨等灾祸促使的阶级分化,受到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制约,从而在为资本主义创造自由劳动力和商品市场起着作用。同一现象,在战前与战后的社会效果是不一样的,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逐步纳入资本主义的轨道了。例如,太平天国革命所造成的地权转移,小生产者比重增加,以及社会商品率的提高等,也不能例外地要服从资本主义经济规律。这样,中国的资本主义,到50‐60年代真正成为历史的趋势了,真正达到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的程度。
作为客观经济规律反映的先进人物的思想,也证明了这一点。鸦片战争中,林则徐等进步思想家,在英国大炮教训下,认识到中国军事装备和经济的落后,以魏源为代表提出了&ldo;师夷长技以制夷&rdo;的口号。此后梁廷■、徐继畲、冯桂芬等思想家乃至太平天国的洪仁■,均提议学习西学,以改变中国落后面貌。他们对西学中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社会政治学说两个方面均有论述,但首先提到实践日程的,除洪仁■一人说过要在技艺、邦法二者都实践外,那时一般思想家的西学实践都是指的科技。因为这是最追切的需要。冯桂芬的《制洋器议》可以作为佐证。他们的愿望就是如冯氏所说&ldo;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rdo;也即变贫弱为富强的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思想。1860年前后,这种思想达到高峰,形成了变革的思潮。
无论从经济规律和反映这一规律的变革思潮主、客观两个方面看,都表明资本主义趋势是历史的潮流。但这种潮流被中外反动势力顽强地束缚着。这种情况下洋务派掀起的洋务运动,触动了弦上的箭,揿动了让资本主义车流通过的绿灯的电钮。因而是顺应历史潮流之举。
洋务运动一开始,即以购买洋枪洋炮举办新式军用工业为主,以便把人民革命镇压下去。近代军用工业虽有封建性买办性,但却是带有进步因素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1874年国内革命基本上被清政府镇压下去,而日本出兵侵略台湾,沙俄在西北的侵略也在加紧进行。海防塞防均很吃紧。资本帝国主义在军事侵略的同时,经济侵略也在加强。社会主要矛盾由国内阶级矛盾转变为民族矛盾。适应这个主要矛盾的变化,洋务运动的路线也有改善,即由制年为主转变为御外为主。&ldo;御外&rdo;的措施分为两个方面:在军事上大办海军,逐步建成了北洋舰队等新式海军,和建立了区别于旧式军队的陆军‐‐练军,以便抵御外敌入侵;在经济上,由办军用工业为主,转变为办民用工业为主,办了轮船、电报、矿务、纺织、钢铁业等,以便分洋商之利,在经济上&ldo;收回利权&rdo;。并同这种军事、经济发展相适应,建立了新式教育机构,派遣留学生,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
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这就是民主制度。于是80年代出现新的变专制制度为君民共主的民主制度的变革思潮。这是客观经济规律发展需要的反映。然而洋务派却非但不适应这种要求而变,反而从中法战争后的1885年起加强专制统治,并把这种反动倾向渗透到军队和企业管理等方面去。这对军队的战斗力、企业的竞争力都起了不好的作用。这种逆历史潮流的做法,导致甲午战争失败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