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大明王朝1566全集解说 > 第17章(第1页)

第17章(第1页)

第三章

明太祖朱元璋在登基之前,曾借宿于太平府(今安徽当涂)般若庵。庵内住持方丈惊讶于其仪表。便询问起他的爵里姓名。当时朱元璋已是指挥千军万马的统帅了,便故作矜持,笑而不答,提笔在粉壁之上写下一首诗: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主,只顾哓哓问姓名。

后来,朱元璋在南京即位,有意派人寻访自己当年的墨迹。而得到的答复却令他十分恼火,这首御诗已被人揩去。朱元璋立即将庵内僧人抓来,论刑当斩。意犹未尽的朱元璋愤愤不平地质问道:&ldo;为何除去朕诗?&rdo;这位被抓来的年轻僧人尚有几分机智,不慌不忙地回答:&ldo;御制题诗处,有吾师四句诗在焉。&rdo;朱元璋忙问:&ldo;何诗?&rdo;此僧朗声诵道:御笔题诗不敢留,留诗常恐鬼神愁。

故将法水轻轻洗,尚有毫光射斗牛。

朱元璋听罢,朗声大笑,将小僧无罪开释。试想,&ldo;成者王侯败者贼&rdo;,朱元璋本是绿林英雄,未取天下之时,实是朝廷通缉的叛逆之人,所作诗文大有&ldo;反诗&rdo;的嫌疑,庵内老僧怎敢保留?聪明的小僧几句诗文将朱元璋大大吹嘘了一番,侥幸保住了性命。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可以了解到,刚勐好杀的明太祖喜欢炫耀自己的文才,而且颇为自负。如遇不识时务者,他会不惜以极刑加以报复。遇到这样的帝王,天下文人的日子便可想而知了。

朱元璋出身于&ldo;无立锥之地&rdo;的佃农之家,穷困潦倒,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哪有机会人塾读书识字?父母双亡后,他沦落为四处乞食的游行僧人,吃尽了人间的苦难,因而直至他投身于元末农民起义军之时,尚识字不多。与一般草莽人士不同的是,朱元璋对文化知识有着强烈的兴趣,愿意与儒士文人交往。从早年屈尊拜访朱升,到接纳号称&ldo;浙东四杰&rdo;的刘基、宋濂等人,朱元璋开始了与这些著名文士的朝夕相处,因勤学好问,学识大进。从识字不多到能随意题写诗文,足见他天资绝佳,聪明过人。

作为开创明朝数百年基业的一代英主,朱元璋深知治理天下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他在诏书中就强调:&ldo;治国家,得贤才为先,贤者天下之望也。&rdo;可见,朱元璋将人才的选拔与国家的稳定及治理相联系,其重要意义自然不同寻常。因此,朱元璋即位伊始,就屡屡下诏征求天下贤才,渴望之情溢于言表。如洪武元年(1368年)九月的诏书中就写道:&ldo;如今天下太平,愿请诸位学问通达的士大夫讲谈治理天下之道,启迪朕心,以达到盛世之治。在野人士,有能以贤辅我,以德济民,地方官必以礼送至京师,朕将擢用焉。&rdo;同时,朱元璋专门派遣官员在全国各地访求人才。

其次,朱元璋在人才的选拔与录用上也有十分高明的见解与举措。如选拔人才重才德,不重门第、资格。他曾说:&ldo;人才不可一概而论。老佛、卜筮、负贩之中常常有贤能之士。关键在于朝廷如何选拔与重用。&rdo;&ldo;(元代)选拔官员必须要求世族出身,有志者往往屈居下位。&rdo;又说:&ldo;资格为平庸之辈所设,若有贤才,岂能循以常例。今后庶官之有才能而居下位者,应当优先重用。&rdo;这些认识自然是出于朱元璋的实际观察与体验。为此,朱元璋大力擢用才能之士。如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曾有朝臣对儒士起自平民,骤得高官的现象表示不满,认为朝廷应爱惜名爵,不可滥赐。对此,朱元璋斩钉截铁地予以驳斥:&ldo;朝廷设置爵禄,就是为了优遇贤能之士,如他有卓越之才,岂可限以资格?朕只望获得贤才,名爵非朕所惜。……朕所担忧之事是得不到贤才,如能得而任之,官品非朕所惜。&rdo;同时,朱元璋在选用人才时强调才能不论大小,但求人尽其才。他认为,君主用人&ldo;如良工用木,大小各得其用。&rdo;还说:&ldo;朕要尊崇古制,举用贤才,各因其才能而擢用。&rdo;

由此,明朝初年,朱元璋从维护其统治地位的角度出发,实施了较明智的人才选拔策略,这对于一个靠造反创业的封建帝王来讲,是难能可贵的。而这种政策的实行,对明代初年统治机构的创建与政权的稳定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大批优秀人才的破格录用,也为新兴政权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史载:&ldo;当时隐于山林之士,以布衣身份而骤登高位者不可胜数。&rdo;这种人才云集的喜人景象大有&ldo;天下英雄入吾彀中&rdo;的意味。朱元璋重视人才,破格提拔人才,其见识与魄力似乎理所应当地受到后人的推崇。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朱元璋是一位个性极强的帝王,言行之间充满了矛盾,典型地代表了一种&ldo;圣人与强盗兼而有之&rdo;的复杂人格。他一方面豁达大度,不惜名爵,笼络替他卖命的文臣武将,但在另一方面他却明察秋毫,对臣下疑忌颇重,果断自负,疆场上的成功更使他刚愎自用,专断敢行,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他在天下太平后,大杀开国功臣,被后人称为&ldo;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rdo;。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功高盖世的文臣也难逃劫数。朱升、刘基、宋濂等人都没有好结果,其他儒士的境遇就可想而知了。更有甚者,朱元璋以惩治贪污为名,动用严刑峻法,广事株连,滥杀无辜,大批文人儒士惨遭屠戮,如&ldo;郭桓贪污案&rdo;处死者竟达数万人,甚至造成了六部机构荡然一空的局面。这与朱元璋大力征召贤才之举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真可谓&ldo;来得容易,去得更快&rdo;!这种恐怖气氛使不少士人将入朝做官视作畏途,因为凡人朝为官、能得善终者,实在是太少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