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接触相似事务最多,是以对周瑜的能耐看得分明,毫不吝啬溢美之词道:&ldo;庶正有意向重光提及此人!公瑾学通六艺,有君子仪范,又极具才略,不失耐心稳重,实乃良臣之姿,如有可能,重光定要将其心收归。若可辟为掾属,堪当重职,定为奇佐。&rdo;
燕清又看向郭嘉。
郭嘉默了一默,才惜字如金地丢了俩字:&ldo;可用。&rdo;
燕清最后看向吕布:&ldo;主公认为如何?&rdo;
吕布薄唇一掀,心道又一个难缠的小白脸,嘴上却说:&ldo;此子不凡。&rdo;
燕清不知他真实所想,闻言笑道:&ldo;清有意请公瑾出任庐江太守,诸君认为可行不?&rdo;
史上周瑜看出袁术不是明主,不愿投他,在受招录时,自求做个小小的居巢县长后,就以此为契机回去江东了。
这时孙策还稚嫩了些,没有被袁术回回相欺后,被绝境逼出来展现的独当一面的霸勇,又蒙受了吕布的恩德,短期内是无法自立门户的了。
周瑜与孙策情同手足,交情深厚,却不意味着他的雄怀抱负就只死系在孙策一人身上。
凭吕布势近来表现,日后前程成就不缺,又不因他年岁资历尚浅就不愿重用于他……
燕清虽无可能劝服周瑜为吕布肝脑涂地,却有信心叫他心动地接下这更便于日后试探的饵。
庐江郡领十一县,又身为要地,以此职为聘个尚未及冠的白衣,可谓是丰厚到了极点,连极欣赏周瑜的徐庶都犹豫了。
就连周瑜从父周尚,也就是丹阳太守,怎好叫其一步登天,与之平级?
依他所想,只需封周瑜个县长,费上几年磨磨性子和资历,才称得上依序渐进的妥当,便委婉劝道:&ldo;重光会否太大胆急进了一些?&rdo;
&ldo;庐江是公瑾的故乡,一来便他施展,二来定尽心力。而身居要职,岂不是更能磨砺他的本事?&rdo;燕清却很坚决,笑道:&ldo;况且识英雄于微末,方能得其死心塌地,待其大放异彩,这点筹码便不过是锦上添花,不被看入眼里了。&rdo;
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江东双璧的能力,与其年龄根本不曾挂钩,他既有幸知道这点,何必去浪费几年时间?
假使蝴蝶效应真那么大,竟连英以异隽才的周公瑾都变得汲汲路人,燕清也不觉得这就不值一赌了。
成功所能得到的收益,远比失败要承担的风险要大上不知几倍。
吕布默然看着,见燕清坚持如此,想也不想地就帮腔道:&ldo;识人不用之害,仅次于用人不明。既诸君皆视公瑾为良才美玉,就不当待之如庸才。重光放手去办即可。&rdo;
燕清:&ldo;……&rdo;
他一时间竟忍不住猜测,自家主公是不是被哪路神仙上了身,才忽变得如此一点就透,将偏帮的话说得有理有据。
徐庶道:&ldo;那陆季宁该作何安排?&rdo;
陆季宁即陆康,为现任的庐江太守。
燕清知陆康有义烈之名,曾官至九卿,因为平贼乱而出任庐江太守,战果丰硕,不曾犯下大过。
无端卸他官职,定会遭人不满。
要不是庐江这位置在燕清未来的大局规划中颇为重要,他也不愿担扬州刺史一职还不算久,就贸然去动这良肱。可陆康身上,却有个绝不能叫燕清付予重信的要素:非是他也与周瑜一般出身江东大族,而是他是个无可救药的朝廷死忠。
吕布现是天下皆知的大忠臣,深得陛下倚重,可以后就说不定了。
刘协本就有着上位者的通病,极寡恩薄义,只因那救命之恩,才对吕布产生些许心理上的盲目依赖。
然而有势头正盛的张绣在朝中锲而不舍地搅局,再加上皇帝掌权渐稳,心智成熟,过个一年两年,怕就只会将吕布的救驾之举视作臣子的分内之事了。
再不趁着借皇帝的名义说话好使的当头,多对麾下的保皇党进行位置上的调整,以后定会吃到势内不稳的大亏。
燕清先假作有恃无恐道:&ldo;陛下曾下明旨,扬州之事,皆交由清作裁决,怎动不得他?&rdo;看徐庶皱眉,才笑道:&ldo;清不过是要见季宁年事已高,有意平调,并非无故贬之。&rdo;
陆康治理内政是个好手,行兵打仗也有一套,可惜这种史上被他眼中的逆贼袁术围城也毫不动摇、据力死战,足足撑了两年的气节之士,燕清在钦佩之余,也只有敬而远之的份了。
既然不能真正为己用,索性就调到让陆康届时纵使见况不妙,不肯听号令甚至闹出叛乱时,也造不成什么影响的安稳而遥远的后方,美其名曰叫他颐养天年,稳固内政。
反正陆康今年都六十七岁了,属于古人中罕有的高寿,顶多再熬个几年,就得撒手归西。
一想到陆康的死因,燕清豁然意识到了什么,整个人就彻底僵住了。
说起陆康,就不得不想到陆纡;说到陆纡,就不得不想到他早死的儿子陆骏;说到陆骏……就不得不想起他那纵火有道的儿子陆逊了。
年少丧父的陆逊,这时候可不正跟着他的从祖父陆康在庐江进学,直到袁术强攻庐江,陆康定了死守之心后,才把连从孙在内的家人送回吴郡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