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c形包围电子书 > 第1章(第1页)

第1章(第1页)

[国际政治]《c形包围》作者:戴旭【完结】

前一阵子,香港媒体称戴旭上校为中国头号鹰派人物,鹰派人物在公众印象里总是鲁莽、强硬、不知变通、一味进攻的符号。比如小美国的小布什总统,和他执政团队中拉姆斯菲尔德、沃尔福威茨等等。国内某些人似乎也被戴上校坦率而咄咄逼人的姿态所感染,似乎认同这种评价,其实这很大程度上是对戴旭的误解。读过《c形包围》中&ldo;中国国家战略定位与军事变革&rdo;一文后,你会发现戴旭对国家大战略的思考非常严肃、冷静、客观、实在、精到,丝毫不受他天赋中诗人激情和尚武倾向的影响,他是一个在历史经验基础上,对现实审时度势后知道中国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现实主义者。我非常欣赏他的判断:&ldo;如果实施顺利……那么2060年以后,可以提出中国版的门罗主义。到22世纪,如果中国运气继续好,别人运气特别差的时候,可以提出执行世界和平使命的问题。&rdo;我觉得将来能否验证他的判断是次要的,这种历史直觉和悟性对一个搞大战略的人特别的重要,在国家大战略问题上,他比所有的人都慎重、务实、低调,一个简单的&ldo;鹰派&rdo;帽子套不住戴旭。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来看戴旭咄咄逼人的观点,就很清楚,这是一种积极防御的姿态,他仅仅是主张用战术进攻作为战略防御工具的、并且非常清楚进退底线的&ldo;鹰派&rdo;。

尽管他对今后100年中国崛起(如果不翻车的话)的图景描绘只是清晰的轮廓,但却是迄今为之我看到的最有说服力、且有实实在在内容的描绘。反观一些在一流高等学府和研究院大谈中国崛起的&ldo;专家学者&rdo;,除了泛泛而论,摆弄几下gdp,对中国的崛起连个大致轮廓都不清楚,更谈不上实实在在的内容。有人要么盲目地主张陆权,要么自封世界军事老二,由于对历史尤其近代史缺乏真正的研究,他们看不到伴随国家崛起而来的危险因素,他们掌握着雄厚的学术资源,盘踞在学术高地,做着很快赶上美国的白日梦,运用话语霸权忽悠着国家决策层和芸芸众生,他们其实充其量不过是蒋干式的人物。他们谈论中国崛起实际上是赶学术时髦,是一种&ldo;学术起哄&rdo;。

美国的政治家不会贸然与中国开战,因为商业时代的人们都精于成本与收益的计算,但这并不妨碍军事部门对潜在的对手作军事准备,以防万一,&ldo;c形包围&rdo;就是这种&ldo;安全困境&rdo;规律下的产物,也许永远不会开打,但需在战略上抢占有利&ldo;地形&rdo;,预设&ldo;阵地&rdo;。&ldo;c形包围&rdo;也就如此而已。它既是军事战略,又是国家总体战略的辅助部分,配合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以使中国扮演美国所喜欢的角色。在国家间交往中,军事威慑力往往是幕后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中国也需针锋相对,即便一百年打不起来,也要寻找有效的&ldo;破阵&rdo;之策,这是每个国家军方的本职工作,不然养着他们干嘛?戴旭先生所思所虑大概不出这个范围,不必大惊小怪。

不过,一进入专业领域,军事话语体系里自然充满了火药味。比如,从军事上的战略势态看,美军进入中亚地区后,中国已经处于东西夹击的不利形势,原来在太平洋一面接敌,有着广阔的中部与西部战略纵深,这种优势已经丧失。加上以隐性的、远距离空中打击为主,中国的战略回旋空间在现代高科技时代被大大压缩。另外,还可以发现美国已经完成了对中国实施海陆两个方向同时打击态势,美国还具备在海上扼住中国生命线的强大能力,等等,一旦中美翻脸,我们形势不容乐观。怎么办?唯一能够抢的先机的办法就是发展军事高科技的优势,如果中美军事技术优劣反过来,&ldo;c形包围&rdo;就变成送上门来讨打。因为自古以来,谁见过弱者以包围姿态逼近强者?

支撑军事高科技的是国家的科技产业。这又涉及到国家的总体战略是否正确。很简单,国家的最高目标是富强,科技产业水准决定军事技术水准,凡是妨碍科技产业发展的产业战略选择都是错误的,于是,房地产绑架国家物资到精神的现象自然受到猛烈的抨击。目前许多人把gdp奉如神明,好像它上去了,什么问题都迎刃而解了,真是荒谬绝伦。其实gdp既能强国,也能亡国,关键是如何把gdp转换成强大的国防力量,我们文化基因里似乎缺乏这种转换机制,除了汉唐盛世转换得不错,其他朝代gdp往往转换成贫富差距、内耗不断、大兴土木、贪图享乐、纸醉金迷、军备松弛、丧失尚武精神的催化剂。

戴旭眼光锋利,无论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看问题刀刀见血,陆军空中化、御敌于国门之外、八千里外战争拦截线,让研究了一辈子游击战争、人民战争的人目瞪口呆。他在批判陈腐观点毫无留情当仁不让,不过有时也很谦虚,说自己不是正宗的学者。但那些在象牙之塔的&ldo;正宗学者&rdo;,在概念和术语的学术八卦阵里转悠几十年后仍然说不清楚、甚至说反了的问题,他一、两个比喻就表达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戴旭最大的思维特点,也是对高头讲堂上正襟危坐、用概念掩饰无知、用官员掩饰平庸的&ldo;正宗学者&rdo;的讽刺。

看完戴旭的书,我有一种预感,五十年后我们这个时代一大批专家学者所言所行会成为子孙们的笑料,就像我们现在看&ldo;文革&rdo;时期社科领域涌现出来的人物一样。我在新华社的一位同学十多年前曾私下里,用刻薄的言辞抨击一些社科领域的学术混子,&ldo;我看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后发现,他们活着就是糟蹋粮食。&rdo;当时我深感畏惧,从此常以同学之言为戒,战战兢兢地搞研究,生怕成为&ldo;糟蹋粮食&rdo;的一员&rdo;。我想后世看戴旭,一定不会认为他是糟蹋粮食的人。多半会认为他是个生不逢时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